深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数值模拟与工程应用
李涛
兰州市小西湖公园 甘肃省兰州市 730050
城市高层建筑的兴建常伴随着深基坑的开挖,而深基坑的支护结构稳定性一直是工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探讨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以提高支护结构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I.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1.1 地质条件与基坑设计
地质条件是深基坑设计的核心依据,直接决定支护结构的选型与参数。不同的岩土特性(如土体强度、压缩性、渗透性)和地质构造(断层、地下水分布)对基坑稳定性影响显著。例如,在软土地区,高压缩性和低抗剪强度的土体易引发基坑变形过大与边坡失稳,设计时需采用刚度较大的支护结构,并结合降水或地基加固措施;而在岩石地层,可利用岩体自身强度,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支护形式。设计过程中,需通过地质勘察获取详细的土层参数、地下水位数据,运用岩土力学理论进行稳定性验算,确保支护结构既能满足承载要求,又能控制变形在允许范围内,保障周边环境安全。
1.2 支护结构类型及特点
深基坑支护结构类型多样,各有适用场景与技术特点。常见的支护结构包括排桩支护、地下连续墙、水泥土搅拌桩、型钢水泥土搅拌墙(SMW工法桩)等。排桩支护通过钻孔灌注桩、预制桩等形成桩排,适用于各类地层,具有施工灵活、成本可控的特点;地下连续墙刚度大、止水效果好,常用于深大基坑及对变形控制要求高的工程;水泥土搅拌桩利用水泥浆与土体混合形成加固体,多用于浅层基坑或作为止水帷幕;SMW 工法桩结合了水泥土搅拌桩与 H 型钢,兼具良好的止水性能与较高的承载能力,且型钢可回收,经济性突出。在实际工程中,需根据基坑深度、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及经济性等因素综合选择支护结构类型。
1.3 稳定性分析方法概述
深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分为理论计算、经验公式和数值模拟三类。理论计算方法基于土力学原理,如朗肯土压力理论、库仑土压力理论,通过建立力学模型求解支护结构受力与稳定性,但因假设条件较多,计算结果与实际存在偏差。经验公式则根据大量工程实践总结而来,简单实用,但通用性有限。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可考虑复杂地质条件、支护结构与土体相互作用及施工过程影响,通过离散化求解区域,模拟土体与结构的应力应变状态,能够直观呈现基坑变形与破坏过程,为设计优化提供可靠依据。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数值模拟已成为深基坑稳定性分析的重要手段。
II.数值模拟技术应用
2.1 数值模拟原理与方法
数值模拟技术以数学物理方程为基础,通过离散化方法将连续体转化为有限个单元进行求解。有限元法(FEM)基于变分原理,将求解域划分为有限个单元,通过单元刚度矩阵集成求解整体结构的位移、应力;有限差分法(FDM)则是对微分方程进行差分离散,直接求解节点物理量。在深基坑模拟中,常采用弹塑性本构模型描述土体力学行为,如摩尔-库仑模型、德鲁克-普拉格模型等,通过定义材料参数、边界条件和荷载工况,模拟基坑开挖、支护施工过程。此外,流固耦合分析可考虑地下水渗流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2.2 模型参数设置与验证
数值模型参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模拟结果可靠性。土体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黏聚力、内摩擦角)需结合地质勘察报告与原位测试数据确定,支护结构参数(材料强度、截面特性)应严格依据设计图纸取值。为确保模型合理性,需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识别关键影响参数并优化取值。模型验证通过与现场监测数据(如地表沉降、桩体位移、土压力)对比,调整模型参数与计算方法,使模拟结果与实际工程相符。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的监测值与模拟值,修正土体本构模型参数,提高模型对基坑变形的预测精度。
2.3 结果分析与优化设计
数值模拟结果可直观呈现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应力应变、支护结构受力及周边环境变形规律。通过分析位移云图、应力等值线等结果,可识别基坑潜在危险区域,如支护结构最大弯矩位置、土体塑性区发展范围。基于模拟结果,可从支护结构选型、施工顺序、加固措施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例如,增加支撑层数、调整锚杆间距或对基坑周边土体进行注浆加固,以降低变形、提高稳定性。此外,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基坑响应,可评估设计方案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为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
III.工程实践与案例分析
3.1 典型深基坑工程案例介绍
某城市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达 25 米,周边紧邻既有地铁线路与高层建筑,环境复杂。地质条件以深厚软土为主,地下水位高。工程采用地下连续墙 + 内支撑支护体系,连续墙厚 1 米、深 40 米,设置 5 道混凝土支撑。施工过程中,通过分层分段开挖、及时架设支撑,严格控制基坑变形。同时,建立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墙体位移、支撑轴力、地表沉降等数据。工程实践表明,合理的支护设计与施工控制有效保障了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为类似复杂条件下的深基坑工程提供了参考。
3.2 数值模拟在工程中的应用
在上述地铁车站基坑工程中,数值模拟技术贯穿设计与施工全过程。设计阶段,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模拟不同开挖工况下基坑变形与支护结构受力,优化支撑布置与墙体厚度;施工阶段,通过对比实时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验证设计合理性,并动态调整施工参数。例如,根据模拟预测发现某区域土体塑性区扩展可能威胁既有地铁隧道,及时采取注浆加固措施,避免了安全事故。数值模拟不仅为工程设计提供技术支撑,还实现了施工过程的动态优化,提高了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
4 结语
深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是保障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安全的关键。本文系统探讨了地质条件与支护结构选型、数值模拟技术应用及工程实践案例,揭示了支护结构稳定性影响因素与分析方法。研究表明,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定量分析基坑变形与受力,为设计优化和施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显著提升了基坑工程安全管控水平。然而,面对复杂地质条件与超深超大基坑工程需求,现有研究仍存在模型简化导致精度不足、多因素耦合模拟能力有限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创新数值模拟算法,完善监测-模拟-决策一体化技术体系,推动深基坑工程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安全基石。
参考文献
[1]龚晓南,高有潮。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关键技术[J].土木工程学报,2020,53(6):112-125.
[2]刘国彬,王卫东。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3]郑刚,刘洁。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土体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岩土力学,2022,43(8):2315-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