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祝丽
山东协和学院 250109
摘要:本文聚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从知识体系与能力标准融合机制构建、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衔接路径优化、评价体系与就业指导互动平台完善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整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竞争力。通过分析现状与问题提出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创新评价方法等措施,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一体化培养;人才模式
引言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医学检验技术进步,社会对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以往的分离式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医疗检验工作需求,需要探索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点,从知识结构、能力培养、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评价机制等多维度分析,构建融合理论与实践、学校与医院、课堂与实验室于一体,全过程贯通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方案,探索符合行业发展需求与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路径。
一、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知识体系与能力标准融合机制
需组建由高校教师、医院专家、行业代表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开展医学检验岗位职责分析与能力要求调研,明确不同层次医学检验人才必备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基于此构建包含医学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素养模块四大板块知识体系,打破传统课程壁垒实现知识横向融通与纵向贯通。依据医学检验技术国家职业标准,制定包含检验前准备能力、检验操作能力、检验结果分析能力、检验质量控制能力、检验安全管理能力等维度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建立课程内容与能力标准映射关系表,确保每项职业能力均有对应课程或教学环节支撑。
推行学习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将职业能力标准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指标,明确每门课程应达成学习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可测量考核指标,指导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还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将信息技术、管理学、伦理学等领域新知识融入专业教育,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与创新思维。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有机衔接,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优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衔接路径
更新教学内容,精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知识,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理论课程内容应注重前沿性与实用性,及时纳入检验医学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避免陈旧知识堆砌。创新教学方式,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强化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包含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综合实验室、仿真实训室四级递进实践教学平台,逐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基础实验室主要承担基础医学课程实验教学任务;专业实验室针对血液学检验、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专业课程开展专项技能训练;综合实验室则打破学科界限,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仿真实训室通过模拟真实医院检验科工作环境,开展岗位技能训练。
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联动机制,选择优质医院、疾控中心、血站、检验中心等单位建立稳定实习基地,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指导,行业专家负责实践技能指导。建立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全程管理机制,实习前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实习目标与要求;实习中强化过程监控定期组织交流研讨;实习后进行总结评价促进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将临床常见检验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推行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工作,共同研发实训项目与教学资源。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完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评价体系与就业指导互动平台
改革传统评价方式,建立包含知识评价、能力评价、素质评价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知识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对医学检验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程度;能力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与临床思维能力;素质评价关注学生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方面表现。创新评价主体,实行校内教师、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学生自评多方参与评价机制。校内教师主要负责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行业专家重点评价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用人单位关注学生综合素质与发展潜力;学生自评则促进自我反思与改进。丰富评价方法,采用笔试、实操考核、案例分析、项目任务、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阶段测试等多种方式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表现,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积累。
建立学生职业发展档案,记录学习成果与能力提升轨迹,为就业指导提供依据。在就业指导方面构建全程化、个性化、信息化就业服务体系。全程化指从入学开始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阶段开展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就业指导等活动;个性化指根据学生兴趣特长与职业倾向,提供差异化就业咨询与指导;信息化指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校企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与政策。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满意度与建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友资源利用,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交流分享职场经验,激发在校生学习动力与职业规划意识。
结论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知识体系与能力标准融合、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衔接、评价体系与就业指导互动三方面协同推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行学习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实施全程就业指导服务,有助于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冰,丁晓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继续医学教育, 2023, 37(8):133-136.
[2] 张红,金家贵,彭克军,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12):3.
[3] 张红艳,田丰,王珍,等.产教融合视域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23, 20(8):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