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关键要素
白丽君
通化钢铁集团大栗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临江 134600
1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管理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责任落实、制度执行和风险防控三个维度。在责任体系方面,部分企业存在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虚化现象,特别是中小型矿山“重生产、轻安全”的倾向明显,安全投入与生产规模不匹配。多层级管理导致责任链条断裂,外包队伍与矿山企业之间的安全责任划分模糊,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尚未有效建立。这种责任缺位直接影响了安全管理措施的执行效果。
制度执行层面表现出明显的形式主义特征。尽管多数矿山已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但存在“墙上制度”与“现场操作”脱节的问题。安全检查往往流于表面,未能形成“排查-治理-验收”的闭环管理。有研究指出,制度执行不严格会导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效果大打折扣。特别在交接班、设备检修等关键环节,操作规程执行不严格的情况较为普遍,增加了人为失误导致事故的风险。
风险防控体系缺乏系统性是另一突出问题。现有防控措施多集中于事后处置,对风险源的动态识别与分级管控不足。地质构造变化、通风系统异常等潜在风险难以及时发现,部分矿山仍依赖经验判断而非科学监测手段。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演练频次和真实性不足,导致从业人员应急处理能力提升有限。这种被动应对模式难以适应地下矿山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
人员素质短板进一步加剧了管理难度。从业人员特别是外包施工人员流动性大,安全培训存在“重证书、轻实效”现象,培训内容与现场需求匹配度不高。部分岗位人员对设备操作规范掌握不全面,在突发情况下难以采取正确应对措施。正如相关研究强调的,人员素质与培训效果是影响安全绩效的关键环节。
2 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关键要素
2.1 培训与教育体系的完善
2.1.1 安全培训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的安全培训体系时,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的目标和内容,确保培训内容与矿山实际操作紧密相关,涵盖从基础安全知识到紧急情况应对的全方位技能。例如,根据国际矿业安全标准,新员工入职培训应不少于 40 小时,且每年应有至少 24 小时的持续培训。培训体系的构建应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不同岗位、不同风险等级的员工设计差异化的培训课程。例如,对于直接接触危险作业的工人,应重点培训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危险识别和紧急避险技能。此外,培训应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如引用某矿山因忽视安全培训导致的事故案例,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1.2 定期教育与持续学习
在构建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中,定期教育与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矿山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领域,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因此,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是确保矿山安全运营的关键。根据国际矿业安全协会的数据,矿山事故的发生率与员工接受安全培训的频率成反比。例如,那些实施了每月至少一次安全培训的矿山,其事故发生率比那些培训频率较低的矿山低 30% 以上。这表明,定期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还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此外,持续学习的文化能够促进员工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快速适应,从而提高整个矿山的安全管理水平。例如,引入先进的监控技术或自动化设备时,只有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培训,员工才能充分掌握这些技术的使用方法和维护知识,确保技术投入能够转化为实际的安全效益,在矿山安全管理中,这一理念尤为重要。
案例分析也显示,那些在安全管理上取得显著成效的矿山企业,往往都建立了完善的定期教育和持续学习机制。例如,某国际矿业巨头通过实施“安全学习月”活动,不仅强化了员工的安全知识,还通过分享最佳实践和案例分析,促进了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安全文化。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是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得以持续运作的基石。
因此,定期教育与持续学习是构建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矿山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安全风险的最小化和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2.2 技术与装备的创新与应用
技术与装备的创新与应用是提升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本质安全水平的核心驱动力。当前矿山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防控不系统、事故预防被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装备的落后与创新不足。通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系统应用,能够显著降低高危作业风险,实现从“人防”向“技防”的转变。
在机械化改造方面,重点推进高危作业环节的设备升级。研究表明,采用先进的采矿设备和运输系统能有效减少人工直接参与高风险作业的频率。例如,推广使用遥控铲运机、自动化凿岩台车等设备,可避免人员在采场冒落区、破碎带等危险区域直接作业。对于运输系统改造,应淘汰老旧矿车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提升设备,采用变频控制、防跑车装置等新技术,降低运输环节事故风险。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减少人机交互频次,从根本上降低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建设是实现风险动态管控的关键。现代矿山安全监测技术已从单一参数监测发展为多系统融合的集成平台。通过部署环境参数(如 CO、NO2 浓度)、岩体位移、通风阻力等传感器网络,结合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建立覆盖全矿区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这种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异常数据模式,提前预警潜在风险,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特别在采空区稳定性监测方面,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使得岩体失稳前兆的识别准确率明显提升。
智能化技术的探索应用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算法在隐患图像识别、风险预测等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良好前景。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分析系统可自动识别人员未佩戴防护用具、设备异常运行等违规行为;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矿山虚拟模型,能够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安全状态,辅助制定预防性维护计划。这些创新技术虽然尚未大规模普及,但已为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提供了技术路径。
结语
构建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需要从制度、技术、人员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在制度层面,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建立闭环管理制度是保障安全管理规范运行的基础;技术方面,机械化改造、自动化监测和智能化应用的有机结合,能够显著提升矿山本质安全水平;人员管理上,全员责任制的落实和针对性培训的开展,则是解决安全意识薄弱和操作不规范问题的关键。实践表明,只有将组织体系、责任体系、技术体系和培训体系有机整合,才能实现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史秀志.地下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系统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1):184-188.
[2]张稳.废弃矿山地下水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J].《人民黄河》,2025,(4):106-111.
[3]方运海.基于综合物探的金属矿山地下导水通道识别[J].《高校地质学报》,2025,(1):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