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古诗词教学研究
吴俊
重庆市御湖小学校 402760
摘要:小学低段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语言启蒙、文化感知和审美能力发展具有奠基作用。本研究以小学低段(1-2年级)学生为对象,结合其认知特点和课程标准,探讨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定位、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通过文献分析、课堂观察及教学实践发现,当前低段古诗词教学存在机械背诵主导、情境体验不足、文化内涵浅表化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弱化与审美感知受限。对此,本研究提出“以诗育心”的教学框架:通过生活化情境创设、多模态互动(如吟诵、绘画、戏剧)、文化符号解码等方式,构建“感知—理解—共情—创造”的渐进式学习路径。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性、文化认同感与想象力,同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策略参考。研究进一步强调,低段古诗词教学需以儿童本位为出发点,在趣味性与教育性之间寻求平衡,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实践启示。
键词:小学低段;古诗词教学;文化传承;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一、小学低段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小学阶段开展古诗词教学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人文价值,尤其在文化传承、语言发展、审美培养、情感教育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以下是其具体意义:
(一)、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通过诵读经典诗句(如《静夜思》《悯农》),学生能初步感知汉语的韵律之美,了解节日习俗(如《元日》中的春节)、历史典故等文化符号。身份认同: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如《示儿》)、自然意象(如“明月”“青山”)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对中华文化。
(二)、提升语言能力,夯实语文素养
古诗词凝练的语言形式对低龄学生语言发展具有独特价值。首先在语感培养方面押韵、对仗的句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增强孩子对汉语音律的敏感度,提升朗读和表达能力。其次在词汇积累方面诗词中生动的意象(如“红掌拨清波”)和凝练的用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为写作打下基础。
(三)、激发审美情趣,培育想象力
古诗词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等画面感强的诗句,引导学生想象自然之美,培养观察力和审美感知。还能体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友情,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共情,促进学生情感社会化发展。
(四)、促进思维发展,锻炼理解能力
学生理解诗词的叙事脉络(如《寻隐者不遇》中的问答结构)需要逻辑推理,培养其信息整合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为“牧童骑黄牛”配画,或续编“蓬头稚子学垂纶”的故事,激发创新表达。
二、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教学挑战
1. 学情分析:6-8岁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偏好直观、趣味化的学习方式。学生识字量有限,对古诗中的历史背景、抽象词汇理解困难。
2. 常见问题: 古诗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导致兴趣不足;机械背诵为主,缺乏情感共鸣;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互动性弱。
三、教学策略与实践方法
1. 情境化教学,化抽象为具象。首先可以画面辅助,结合插图、动画或实物展示古诗中的意象(如《咏鹅》中的“白毛浮绿水”可用实物鹅或动态视频演示)。 其次可以故事化讲解,将古诗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小故事,例如《静夜思》可创设“诗人离家望月”的情境,引导学生代入角色。
2. 趣味诵读,强化语言感知。首先可以游戏化诵读,通过拍手读、接龙读、配乐读(如用古筝伴奏)增强节奏感;其次可以肢体动作创编,让学生为诗句设计动作(如《春晓》中模仿“处处闻啼鸟”的飞翔手势)。
3. 跨学科融合,拓展学习维度。首先可以诗配画,鼓励学生根据诗意绘画,将文字转化为色彩与线条;其次可以古诗新唱,用现代儿歌旋律改编古诗(如《悯农》谱曲),增强记忆效果。
4. 生活链接,从古诗到现实。首先可以自然观察,学习《小池》后,带学生观察校园池塘,寻找“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实景;其次可以节日关联,结合传统节日讲解相关古诗(如中秋节学习《古朗月行》)。
四、教学案例设计示例
课题:一年级下册《池上》
教学目标:
1.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感知童趣;
2. 理解“偷采白莲”的顽皮形象,体会小娃的天真烂漫。
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播放儿童划船视频,提问“如果你偷偷去采莲,会怎么隐藏行踪?”
2. 情境诵读:教师戴草帽、持船桨扮演“小娃”,边表演边朗读古诗。
3. 图文解意:
出示“小娃撑船”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动作、表情;
用“浮萍为什么会分开?”引发对“不解藏踪迹”的讨论。
4. 创意表达:
分组表演古诗场景,评选“最佳小演员”;
拓展问题:“如果你是池塘主人,发现小娃偷莲会怎么做?”(渗透“未经允许不可取物”的品德教育)。
五、教学评价建议
1. 多元化评价: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诵读、表演中的参与度与创意;
成果评价:通过诗配画作品、改编儿歌展示学习效果。
2. 家校共育:
设计“亲子古诗共读卡”,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读、录制古诗短视频。
六、研究反思与创新方向
1. 技术赋能:利用AR技术还原古诗场景(如《望庐山瀑布》的3D瀑布模拟),增强沉浸感。
2. 地域资源开发:结合本地文化资源改编乡土古诗(如江南地区可补充《忆江南》拓展教学)。
3. 情感教育深化:挖掘古诗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如《草》中的顽强生命力),实现文道统一。
总结: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文化浸润实现“以诗育心”。它如同一颗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未来将在文化传承、人格完善和终身学习中持续生长。
参考文献:
1. 王崧舟《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与意境》
2. 叶嘉莹《给孩子的古诗词》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