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培养活动的创新设计与实践效能研究

作者

张垚

合肥市巢湖市中心幼儿园 238000

一、引言

近年来,幼儿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幼儿的生命健康。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就医的幼儿超过 500 万人次,其中因缺乏基本防护意识导致的意外占比高达 65% 。例如,误食药品、攀爬高处摔伤、交通事故等事件屡见不鲜,凸显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薄弱。同时,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如陌生人诱骗、网络安全隐患等问题,对幼儿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以说教为主的安全教育模式,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让幼儿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实际防护能力,因此需要创新活动设计,提升安全教育实效。

二、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培养活动的创新设计

(一)活动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1. 以幼儿为中心的主体性理念

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学习方式以直观体验为主。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幼儿在前运算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感知来理解抽象概念。因此,活动设计必须以幼儿为中心,摒弃 “填鸭式” 教学,创设丰富的情景和实践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例如,在防拐骗教育中,教师可模拟陌生人诱骗场景,引导幼儿思考应对策略,鼓励幼儿自主表达想法,从而深化对安全规则的理解。

2. 家园协同的系统性原则

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安全习惯养成。因此,活动设计应充分考虑家园协同,通过亲子活动、家长培训等方式,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安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例如,设计 “家庭安全隐患排查” 亲子任务,让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家中的危险区域,并制定防护措施,将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延伸到家庭。

(二)活动内容创新

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还原真实生活场景,让幼儿在模拟的危险情境中学习应对方法。例如,在 “防走失” 教育中,教师在幼儿园活动场地布置成超市场景,部分教师扮演陌生人,用零食、玩具等诱骗幼儿离开指定区域。在模拟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反应,并在事后引导幼儿讨论正确的应对方式。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幼儿直观感受危险,理解 “不跟陌生人走”“记住家长电话” 等安全规则的重要性,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教育效果。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学习方式。将安全知识与游戏相结合,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例如,设计 “安全标志大冒险” 游戏,在教室布置各种安全标志卡片,幼儿需根据教师指令找到相应标志,并说出其含义;又如 “火灾逃生迷宫” 游戏,幼儿需在模拟迷宫中,按照安全逃生路线找到出口,过程中要避开 “火源”,并正确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这些游戏将枯燥的安全知识转化为有趣的任务,让幼儿在玩乐中掌握安全技能。

三、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培养活动的实践效能分析

(一)实施过程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取作者所在幼儿园大、中、小各 2 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共90 名幼儿),另选取条件相近的 2 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共 30 名幼儿),实验周期为一学期(16 周)。实验班采用创新设计的活动方案,每周开展 2次主题活动,每次 30 分钟,并同步推进家园共育活动;对照班采用传统安全教育模式,以教师讲解、图片展示为主。研究工具包括: ①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评估量表,从安全认知、防护技能、安全态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② 教师观察记录表; ③ 家长调查问卷,了解家庭安全教育情况及幼儿行为变化。

(二)效果评估指标与数据收集

可以通过笔试测试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内容涵盖危险行为识别、应急电话记忆、安全标志含义等方面。例如,设置选择题 “下列行为中,哪个是安全的”,判断题 “陌生人给的糖果可以吃”,以及简答题 “说出三个应急电话号码”。测试结果能直观反映幼儿的安全认知水平。还可以通过模拟情景和实操考核评估幼儿的防护技能。例如,模拟 “陌生人诱骗” 情景,观察幼儿的应对方式;考核幼儿是否能正确拨打急救电话、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逃生、进行简单的伤口包扎等。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评分,记录技能掌握情况。

(三)数据对比与结果分析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安全认知平均分分别为 62.5 分和 61.2 分,差异不显著。实验后,实验班平均分提升至 89.3 分,对照班为 72.1 分,实验班显著高于对照班。具体来看,实验班幼儿在 “应急电话记忆”“安全标志识别” 等知识点的正确率从实验前的 58% 、 62% 提升至 92% 、 89% ,而对照班仅提升至 75% 、 78% 。而且实验后实验班幼儿在 5 项实操技能中的平均通过率为 85.6% ,对照班为 58.3% 。其中,“拒绝陌生人”“火灾逃生姿势” 两项技能的差距最为显著:实验班 90% 的幼儿能正确说出拒绝用语并保持距离,对照班仅 60% ;实验班 88% 的幼儿能完成规范的弯腰低姿逃生动作,对照班为 55%

四、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优化对策

(一)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幼儿个体差异导致学习效果不均衡

不同年龄、性格的幼儿在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小班幼儿由于认知水平较低,在情景模拟中常出现理解困难或模仿不当的情况;部分性格内向的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表达和应对能力,影响学习效果。

2. 家园合作的持续性与有效性不足

尽管开展了一系列家园共育活动,但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参与度不高,导致家庭安全教育缺乏持续性。此外,部分家长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 “过度保护”或“放任不管” 的极端现象,未能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

(二)优化对策

1. 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设计分层活动方案。小班以简单游戏和故事为主,如安全儿歌传唱、安全绘本阅读;中班增加情景模拟的复杂度,如“超市走失”“厨房安全”等主题活动;大班则开展小组合作任务,如设计家庭逃生路线图、组织安全知识竞赛。针对内向幼儿,采用“小步递进法”,逐步引导其参与活动,增强自信心。

2. 完善家园合作机制

建立常态化的家园沟通机制,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线上平台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幼儿安全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和教育能力。设计多样化的亲子活动,如家庭安全演练、安全主题手工制作等,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定期收集家长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策略,确保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耀 , 杨晓慧 . 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策略 [C]// 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 . 第二届教育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杨圩幼儿园 ; 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中心幼儿园 ;,2024:85-87.DOI:10.26914/c.cnkihy.2024.041370.

[2] 田小娟. 家园共育下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J]. 山西教育( 幼教 ),2023,(1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