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控台系统在戏剧舞台灯光技术操作中的应用路径

作者

田风云

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410000

前言

戏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需要在不断创新与变革过程中完成传承和发展,而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舞台灯光,其设计与运用能为观众提供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1]。当前传统戏剧舞台灯光技术大多依赖人工操作,存在控制精度不够、反应滞后以及灯光效果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其难以满足现代戏剧多元化的表演需求。在此背景下,借助先进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构建的智能控台系统可对灯光实施高精度调控并展现丰富效果,为戏剧舞台灯光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该智能控台系统不仅能提升戏剧舞台灯光的质量与艺术表现水准,而且能推动戏剧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最终为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一、智能控台系统

智能控台系统即应用于戏剧舞台的灯光控制台是集硬件设备与软件程序于一体的核心灯光控制装备。该系统的硬件构成通常包含操作面板、显示屏、处理器及信号传输模块;软件层面则以离线编程系统为核心功能,允许技术人员在电脑端预先搭建虚拟舞台场景。当前主流的灯光控制台虽能通过离线编程实现前期灯光方案的设计,但整体运行仍以人工操作为主。技术人员需根据戏剧剧情、人物情感变化及舞台调度需求提前编写灯光变化脚本,并在演出过程中通过控制台的物理按键或触摸屏实时触发并调整灯光效果。现阶段这类系统尚未具备完全自主的智能决策与动态适应能力,本质上仍属于辅助人工操作、提升灯光控制精度与操作效率的工具。

二、智能控台系统与戏剧舞台灯光技术的适配性

(一)对戏剧程式化灯光逻辑的适配,实现“程式”与“智能”的深度融合

戏剧拥有独特的程式化表演体系,其灯光运用的思路同样遵循相应程式规范来设计。对于传统戏剧来说,特定的表演情境一般与固定灯光样式相配合,这是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形成的程式化表现形式,智能控台系统能够充分理解并顺应这种程式化灯光思路[2]。技术人员通过精确编程和预设功能可将传统灯光程式转化为数字化控制指令,使得演出过程中灯光能够依照表演节奏与情节推进,根据既定程式准确变化。比如展现夜间场景时,智能控台系统可精准调整灯光亮度与颜色,营造出符合戏剧程式要求的昏暗氛围;角色出场亮相的关键节点来临时,系统会快速调整灯光的角度与强度,以此凸显角色形象。这种操作可满足戏剧表演的程式化需求,进而实现传统“程式”与现代“智能”的深度融合,既保留戏剧艺术的传统韵味,又依靠智能技术增强灯光呈现的稳定性与精准度。

(二)对多元素协同场景的柔性适配,满足“兼容”与“联动”的多元需求

戏剧舞台作为多种元素协同构建的艺术空间,灯光需要同表演、音乐及舞美等各类元素密切配合,智能控台系统所具备的强大柔性适配能力,则完全能够满足这种多元需求[3]。在与表演的配合方面,智能控台系统可通过传感器实时捕捉演员的动作和位置变化,据此动态调整灯光效果,使灯光始终集中于表演的核心区域,以此增强表演的感染力。针对音乐部分,该系统能够依据音乐节奏与旋律的变化,同步调控灯光的闪烁频率及颜色过渡等参数,实现灯光与音乐的和谐统一。另外在舞美场景上,无论是复杂的实景道具还是虚拟的背景投影,智能控台系统都能灵活适配,它通过巧妙的灯光布置与控制将各类舞美元素有机融合,构建出统一协调的舞台视觉效果。这一方式能够充分满足戏剧舞台多元素协同场景中“兼容”不同元素、“联动”各元素共同呈现艺术魅力的多元需求。

(三)对传统光影语言的数字化转译,兼顾“创新”与“传承”的双重诉求

戏剧采用的传统光影语言拥有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这是戏剧艺术得以传承的关键组成部分,智能控台系统则能够对传统光影语言实施数字化转译,进而在传承进程中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技术人员通过数字化技术可将传统戏剧中依靠光影构建的虚实相生意境、用于象征特定情感的光色运用等独特光影表现手法,转化为可编辑、可存储且能精确重现的数字信息。另外凭借智能控台系统丰富的功能拓展,技术人员还能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前提下对这些光影语言进行创新演绎。比如通过现代灯光特效技术优化传统光影渐变效果,使过渡过程更自然细腻,同时利用智能控台的多通道控制功能打造更复杂多样的光影层次,为传统光影语言注入新活力。这种做法兼顾戏剧舞台灯光艺术在“创新”与“传承”上的双重需求,推动戏剧艺术在当代语境中持续展现光彩。

三、智能控台系统在戏剧舞台灯光技术操作中的具体实施策略(一)基于戏剧剧种特性的系统定制化调试,夯实技术应用基础

戏剧艺术历史悠久且剧种丰富,不同剧种均具备独特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这就要求舞台灯光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4]。智能控台系统的运用需要建立在对各剧种特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推进定制化调试工作。比如京剧作为我国传统国剧,表演风格恢宏大气,服饰不仅色彩艳丽,图案也十分精致,在进行灯光调试时工作人员需借助智能控台精确设置高亮度、高显色性的灯光参数,以此凸显服饰的华美质感。而昆曲则以细腻婉转、典雅秀丽为特色,舞台呈现过程中十分注重水磨腔的韵味以及演员细腻的身段动作。灯光设计时需借助智能控台系统调试出柔和且均匀的光线,这类光线主要为侧光与顶光,既能突出演员的面部表情,又可清晰呈现其肢体线条。另外灯光色彩多采用淡雅色调,以此营造如诗如画的意境,使其与昆曲的艺术格调达成完美契合。灯光控制台操作人员先针对不同剧种从表演风格、服饰妆容到剧情节奏等多个维度展开特性分析,再根据分析结论对智能控台系统的亮度、色彩、角度等参数实施精细调整,最终使灯光能够精准满足各剧种的艺术表达需求。

(二)构建“场景化预制+动态化调整”双轨操作模式,提升灯光控制效率

舞台灯光艺术是运用光线及其控制设备在舞台上创造出各种光影效果。戏剧演出期间舞台场景变化迅速,为让灯光效果与剧情发展高度契合可构建“场景化预制+动态化调整”的双轨操作模式[5]。凭借智能控台系统所具备的强大编程与存储能力,灯光控制台操作人员可依照剧本将整出戏剧划分成开场、高潮、落幕等若干典型场景,并且为每个场景提前设定好对应的灯光效果。比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这一场景中,操作人员就可以通过智能控台预先制作柔和的自然光效果来模拟春日的温暖阳光,同时还调节多组灯具的角度与亮度,以此塑造出沿途山水、亭台楼阁的光影变化。另外考虑到现场表演中演员可能即兴发挥,且可能出现舞台突发状况,智能控台系统需具备动态调整功能。在演出过程中,灯光控制台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演员的实际表演节奏与现场氛围等实时情况,通过控台微调灯光的亮度、颜色及聚焦点。这种“场景化预制+动态化调整”的双轨操作模式既能保障灯光效果的预设准确性,又为现场操作提供足够灵活性,进而大幅提升灯光控制效率,为戏剧表演增色。

(三)搭建多设备协同管控平台,强化系统集成效能

戏剧舞台灯光系统包含灯具、调光器、烟雾机、特效设备等各类设备,要让智能控台系统高效统一管理这些设备,搭建多设备协同管控平台十分必要。舞台灯光设计人员能够构建以智能控台为核心的网络架构,借助先进的通信协议把各类灯光设备及相关特效设备接入同一平台,再在平台的软件系统中对各设备开展统一编址与功能整合,最终达成设备间的无缝通信与协同工作。以豫剧《穆桂英挂帅》的出征场景为例,智能控台系统一方面可精准操作舞台上各类灯具,以此塑造战场的肃穆氛围,另一方面能带动烟雾机释放恰当烟雾,模拟战场烟雾缭绕的画面,同时借助与特效设备的配合制作闪电、雷鸣等音效特效,使整个舞台展现出真实的战争情景。另外多设备协同管控平台具有实时监测与故障诊断功能,该平台可对各类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反馈。一旦某台设备出现故障,平台可迅速定位问题并发出警报,方便技术人员及时开展维修作业,以此保障演出顺利推进。通过搭建这样的多设备协同管控平台,智能控台系统可对舞台灯光及相关设备实施有机整合,借此发挥系统集成的最大作用,从而为戏剧舞台营造出更加震撼且丰富的视觉效果。

(四)构建全流程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演出稳定运行

戏剧演出整个过程不能出现任何失误,构建一个涵盖演出全流程的安全保障体系是智能控台系统得以稳定运行的关键要点。在设备选用阶段要挑选质量达标且符合安全规范的灯光设备,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与检查。在此期间,灯光控制台操作人员要对灯具的灯泡、散热部件以及电路接口等关键位置展开细致检测,一旦发现部件老化或破损需及时更换,以此确保灯具在演出期间能持续稳定地发光。另外场地要为智能控台及其配套设备配置不间断电源,当突发断电状况发生时,这类电源能够支撑系统继续运行一段时间,从而为演出的应急处理赢得宝贵时间。就系统软件而言,操作人员需建立一套严谨的用户权限管理制度,明确划分各类操作权限范围,以此规避因操作失误引发的系统损毁风险。技术人员要依照既定周期对智能控台系统的软件实施更新操作,同时排查并修复其中存在的漏洞,使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得到强化,进而具备抵御潜在网络攻击的能力。在演出正式拉开帷幕之前,灯光控制台操作人员有责任牵头开展多次模拟演练活动,保证技术人员在遭遇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且准确地制定并执行应对策略,让智能控台系统能在安全稳妥的环境下为戏剧舞台灯光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

四、智能控台系统在戏剧舞台灯光技术操作中的应用展望

(一)智能场景联动与动态光效的精准塑造

当智能控台系统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深度结合后,戏剧舞台灯光会打破传统编程模式的限制,达成场景化动态调控的重大升级。未来控台系统能够凭借预设戏剧剧目的情感基调,再结合剧情节点来自动生成灯光变化逻辑。比如在《牡丹亭》“游园惊梦”这一场景中,系统能依照杜丽娘情绪波动曲线同步把光色从晨曦的暖黄色逐渐变成梦境的幽蓝色。同时系统会借助传感器捕捉演员的走位和肢体动作,及时调整光斑形状和投射角度,让光影和表演产生有机的交互。另外该系统还支持多维度参数联动,能把鼓点频率转变为光频闪烁节奏,将二胡旋律映射成色温渐变梯度,借助AI算法把传统戏剧的“唱念做打”转化为可直观呈现的光语言,从而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二)语音交互与无感化操控的技术突破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构建的智能语音助手将成为控台系统的核心交互组件。将定制化的戏剧专业术语库嵌入系统后,该组件可精准识别“将顶光调至鱼肚白色”“为旦角增加面光”等特定行业口语指令。当操作人员发出“小艺小艺/小爱同学,亮度调暗两个档位”这类语音指令时,系统会调取历史操作数据对灯光亮度参数进行动态优化。另外在AR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协同工作场景下,操作人员通过凝视特定区域即可激活局部灯光微调功能,配合手势识别技术可实现“所见即所控”的非接触式操作模式。这种去工具化的交互方式能有效降低技术操作门槛,使灯光技术人员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环节,进而推动戏剧舞台照明从单纯的技术支持向艺术协同创作方向转变。

五、结语

智能控制台系统于戏剧舞台灯光技术操作领域的应用给戏剧艺术发展创造新契机与变革动力。此系统凭借和戏剧舞台灯光技术的高度契合,从多个维度落实有效的应用举措,同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如此一来智能控制台系统可让戏剧艺术魅力得以更充分展现,推动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能依靠现代科技手段为戏剧舞台增添全新活力,契合当代观众不断多元化的审美诉求。当下处于科技与艺术深度交融的时代环境,不断钻研并改进智能控制台系统在戏剧舞台灯光方面的应用会为戏剧艺术的创新发展拓展出更为宽广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林凤锦.戏剧舞台灯光设计的审美要点解读[J].中国京剧,2023,(08):102-104.

[2]张世正.试论戏剧舞台灯光设计的审美要点[J].剧作家,2023,(01):109-111.

[3]孙佳.戏剧舞台灯光艺术浅析[J].天南,2022,(06):12-14.

[4]吴文贤.戏剧舞台灯光创作的技术体现[J].剧影月报,2021,(01): :42+53

[5]金花,杨杰.戏剧舞台布景的艺术设计— —以灯光布景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0,(01):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