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技术应用分析
曲志航
长春市博鸿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一、电子信息工程中安全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一)数据资产保护的刚性需求
在电子信息工程系统中,存储着海量的敏感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用户隐私、商业机密以及国家安全信息等多个层面。这些数据不仅是企业和个人的重要资产,也是攻击者觊觎的对象。一旦这些数据被泄露或篡改,将给数据所有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数据加密技术作为保护数据机密性的关键手段,通过对称/非对称算法将明文转化为密文,使得即使数据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被截获,攻击者也无法解析其内容,从而有效保障了数据资产的安全。
(二)系统稳定运行的底层保障
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加,其涉及的网络设备、服务器、终端等众多组件,使得系统易受到病毒、勒索软件等多种攻击。这些攻击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数据丢失或被篡改,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防火墙技术通过包过滤、状态检测等机制,能够阻断非法访问请求,防止外部攻击者入侵系统;入侵检测系统(IDS)则通过实时监测网络流量,识别异常行为,如端口扫描、数据包洪泛等,实现攻击的早期预警,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二、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技术应用策略
(一)多层次防御体系构建
多层次防御体系是保障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安全极为关键的策略,它从各个层面以及角度为系统构建起了严密的防护网,在网络边界防护方面,部署下一代防火墙也就是NGFW 是一项关键举措,NGFW 拥有传统防火墙的包过滤功能,还整合了入侵防御即IPS、应用识别等先进功能。借助深度包检测技术,它可精确识别并拦截针对工业控制协议等的专项攻击,切实防止攻击者利用特定协议漏洞入侵系统,其先进的算法以及智能分析机制可降低误报率,避免因误报造成资源浪费以及业务中断,内部网络监控同样十分关键,凭借在如服务器集群、数据库等关键节点部署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系统,并且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用户行为基线展开分析。该系统可实时监测网络流量以及用户操作,一旦发现异常登录、数据异常访问等行为,便会立即发出警报,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及时的处理依据,有效防范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以及外部攻击者的渗透,终端安全加固是防御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采用终端检测与响应也就是 EDR 解决方案,对终端设备进行全面的实时监控。EDR 可实时跟踪终端进程的运行状态、注册表的变更情况等,一旦检测到勒索软件等恶意程序的运行迹象,马上采取隔离、阻断等措施,有效降低勒索软件感染率,保障终端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保证整个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的安全。
(二)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
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包含数据传输、存储以及密钥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是保障电子信息工程数据安全的核心策略,在传输加密方面,采用端到端加密技术是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和篡改的有效办法,以TLS 1.3 协议来说,它借助先进加密算法对数据做加密处理,让数据在传输时以密文形式存在,即便被攻击者截获,也没法获取其中的明文信息。结合数字证书实现身份认证,保证通信双方身份真实可靠,防止中间人攻击,在存储加密环节,对静态数据实施全盘加密或者透明数据加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关键举措,全盘加密对整个存储设备加密,无论数据存于何处,都处于加密状态,就算存储设备丢失或被盗,攻击者也无法获取其中的数据。透明数据加密是在数据写入存储设备时自动加密,读取时自动解密,对用户和应用透明,不影响正常业务操作,还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库泄露事件发生,保障数据的机密性与完整性,密钥管理是数据加密的关键环节,凭借部署硬件安全模块集中管理加密密钥,为密钥的安全存储与使用提供可靠保障。硬件安全模块支持密钥轮换、双因素认证等功能,定期更换密钥可降低密钥被破解的风险,双因素认证保证只有授权人员能访问和管理密钥,有效防止密钥泄露,保障
整个数据加密体系的安全。
(三)动态漏洞管理机制
动态漏洞管理机制是保障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安全的关键策略,可及时发现并修复系统漏洞,自动化扫描作为漏洞管理的基础环节,需运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定期对系统展开全面检测,这些工具可模拟各类攻击场景,针对系统的网络设备、服务器以及应用程序等进行扫描,及时找出存在的安全漏洞。借助定期扫描,能有效减少未修复漏洞的数量,降低系统遭受攻击的风险,补丁优先级评估依据漏洞的严重程度以及业务影响分析来制定差异化的补丁策略,CVSS 评分作为常用的漏洞严重程度评估标准,结合业务影响分析,可准确判定每个漏洞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对于紧急漏洞,需优先安排补丁部署,缩短部署时间,保证系统能及时得到修复,防止攻击者利用这些漏洞实施攻击。红蓝对抗演练是验证防御体系有效性的关键方式,借助模拟攻击者的视角开展渗透测试,全面检验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在演练过程中,红队模拟攻击者的多种攻击手段,试图突破系统防御,蓝队负责防御与应对,及时发现并修复系统中的安全隐患。
(四)人工智能赋能安全运营
人工智能技术被引入后给电子信息工程的安全运营给予了全新变革,使得安全运营的效率以及效果都有了明显提升,威胁情报融合属于人工智能在安全运营里的一项关键应用,借助构建企业级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即 SIEM 平台,并且集成外部威胁情报源,可实时获取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威胁信息。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这些数量众多的威胁情报展开分析与处理,可快速且准确地识别出和本企业相关的潜在威胁,缩短 APT 攻击检测时间,比如当外部出现针对特定行业的攻击事件时,SIEM 平台可及时把相关信息与企业内部的安全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提前发出预警,让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用户行为分析也就是 UEBA 利用无监督学习算法对用户的行为模式做细致分析,借助收集以及分析用户的登录时间、操作频率、访问资源等数据,建立起用户行为基线,当用户的行为出现异常情况时,像异常登录时间、频繁访问敏感数据等,UEBA 系统可及时识别并发出警报,提高账户盗用检测准确率,有效防范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以及外部攻击者的账户窃取行为。自动化响应是借助安全编排、自动化与响应也就是 SOAR平台实现威胁的闭环处置,SOAR 平台可将安全事件的处理流程进行自动化编排,当检测到安全威胁时,可自动触发相应的响应措施,比如隔离受感染的设备、阻断恶意流量等,SOAR 平台还可对处理过程进行记录与分析,为后续的安全优化提供依据。
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的安全技术应用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完善的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演变,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安全技术策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挑战。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多层次防御体系的建设,深化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完善动态漏洞管理机制,并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安全运营中的作用。同时,加强行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电子信息工程安全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戚 玉 启 . 电 子 信 息 工 程 技 术 的 应 用 与 安 全 防 护 [J]. 信 息 记 录 材料,2023,24(10):197-199.
[2]谢云峰,展雪洁. 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安全探讨[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3,(07):137-139.
[3] 王华君. 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安全探讨[J]. 中国设备工程,2023,(02):246-248.
[4]侯祥,赵岩,徐明远.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安全防护方案[J].电子世界,2022,(01):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