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丹东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与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夏诗琦

辽东学院 辽宁丹东 118000

一、引言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驱动发展,高校也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了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大学生慢慢成了各地开展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就是实践教育的重要方式——它既能看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做得好不好,也是高校和地方产业、政府、社会之间合作联动的重要平台。

丹东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之一,靠着草莓、蓝莓这些特色农产品,还有鸭绿江边上的文旅产业,在东北振兴和乡村振兴这两大战略里有着特殊的地位。最近几年,丹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规模越来越大,慢慢形成了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展开的赛事模式。但问题也很明显,参赛的学生在整合资源、让项目真正落地,还有把创新成果变成实际收益这些方面,仍然面临不少困难。

所以,研究丹东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提出改进办法,不光能推动当地高校改进创新创业教育,还能帮着当地产业升级转型,让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丹东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与现状

(一)参赛规模与结构

近年来,大赛参赛规模稳步增长,近年参赛项目数可达数十个,涵盖多所高校学子。覆盖农学、市场营销、艺术设计、机械工程等多个专业。参赛项目多集中于草莓深加工、蓝莓品牌推广、鸭绿江文旅产品设计等方向。参赛结构多元,按项目成熟度分初创与成长组;从学科专业衍生出互联网+、文创、科技、农林等赛道,全方位展现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潜力。

(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现状

从积极角度来看,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创新创业的想法了。我们做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都会关注和创新创业相关的话题,其中还有大约 48.19% 的学生直接有创业的念头。这说明“创新创业”这个理念,在丹东的大学生群体里已经有了一定的普及。像、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了师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使得学生参与度有所提高。在一些创业相关活动或课程的宣传引导下,学生开始思考将自身所学与市场需求结合,探寻创业机会。

从影响因素来看,教育体系因素较为关键。传统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与实际创业需求脱节。如部分高校的创业课程仅为简单的知识培训和就业指导,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热情。师资方面,很多教师缺乏实际创业经验,教学内容偏理论,难以给予学生实用的指导。家庭环境也有影响,家长对创业风险的担忧,以及对稳定就业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业意愿。社会层面,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度较低,社会创业氛围不够浓厚,也使得学生在选择创业道路时更为谨慎。

(三)学生能力结构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构呈多层级体系。基础层是知识储备,含专业理论、市场规则及政策法规,为实践奠基;核心层为创新与执行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跨界整合创意,以及项目策划、团队协作、资源调配等落地技能;延展层涉及风险预判、抗压耐挫

与持续学习能力,应对动态挑战。当前学生多知识扎实,但创新思维系统性不足,实践执行与风险应对能力偏弱,需通过实战训练平衡能力结构。

三、存在问题

第一,政策落实和学生了解程度没跟上。一方面,很多扶持政策的宣传范围不够广,学生不清楚怎么申请补贴、享受税收优惠这些具体流程,政策本该带来的好处没能真正帮到学生;另一方面,有些政策的条件设置太笼统,和大学生创业初期“钱少、规模小”的特点不匹配,实际用起来不方便。

第二,教育和实际操作脱节得比较厉害。高校里的创新创业课,大多只注重讲理论,很少有实际案例操作、对接市场的环节;而且有真正创业经验的老师占比不高,没法给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这就导致学生虽然有创新想法,却没能力把想法落地执行。

第三,社会层面的支持体系还需要完善。首先,能帮助创业的孵化平台数量不够,而且这些平台能提供的专业服务(比如法律帮助、对接投资)也不足;其次,社会对创业失败的包容度不高,学生不仅要面对家里的压力,还可能被人偏见,尝试创业的风险和成本都很大;最后,本地产业链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支持也比较弱,尤其是科技类项目想转化成实际产品时,很难找到能联动的资源。

四、提升策略

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定制差异化宣传内容。对于理工科学生,突出大赛中科技类项目的创新机遇、技术转化前景及与专业知识结合的优势;对于文科学生,强调文创、电商、新媒体等领域的创业可能性,展示相关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将专业技能运用到创新创业实践中。

设计互动式宣传活动,如开展线上创意征集活动,鼓励学生提交初步创业想法,对优秀创意给予小礼品奖励,并邀请其参与大赛;设置线下打卡活动,学生在校园内指定的大赛宣传点打卡,集齐一定数量即可获得参赛优惠券或参与抽奖,增加学生对大赛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丹东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系统研究发现,学生创业意识积极,但能力结构存在短板,特别是在资源整合与成果转化方面。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个人与家庭、高校教育、社会政策和地方产业结构。通过高校课程优化、政府政策完善、企业资源开放和学生能力提升等举措,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赛事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度融合。该研究不仅对丹东市具有现实意义,也对其他特色产业城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明,王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研究,2023(5):45-56.

[2]张峰,刘悦.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以某边境城市为例[J].高等教育探索,2024(7):34-42.

[3]Brown,J.S.,&Adler,R.P.(2022).Minds on fire:Open education,the long tail,and learning 2.0.EDUCAUSE Review,47(1),16-32.

夏诗琦(2004-至今)女,汉族,辽宁朝阳,本科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 财务管理项目名称:丹东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与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编号:S202511779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