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梁施工中桩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作者

鄢元家

湖北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引言

道路桥梁桩基需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并传递至深层稳定土层,常见类型包括钻孔灌注桩、挖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等。传统桩基施工模式存在明显局限:一是技术选型粗放,未结合地质条件(如软土、岩层)适配施工技术(如在岩层中采用冲击钻成孔效率低),导致施工周期延长 30% ;二是成孔质量管控弱,孔径偏差超 5% 、孔垂直度超标( > 1% ),影响桩基承载能力;三是混凝土浇筑缺陷多,导管堵塞导致断桩、浇筑高度控制不当引发夹泥,缺陷率超 15% 。

随着道路桥梁向大跨度、重荷载方向发展(如跨海大桥、高速公路互通),桩基承载需求提升,传统施工与管控模式已难适配。因此,研究道路桥梁桩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对保障工程结构安全、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道路桥梁桩基施工核心痛点与质量控制价值

2.1 核心施工痛点

施工中面临三方面瓶颈:一是地质适应性差,在复杂地质(如岩溶地层、砂卵石层)中,成孔易出现塌孔(塌孔率超 20% )、缩径(缩径幅度 >10% ),需反复处理;二是工序协同不足,成孔、钢筋笼安装、混凝土浇筑衔接滞后(间隔超 8 小时),导致孔底沉渣超标(厚度 >50mm );三是质量检测滞后,依赖事后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检测)发现缺陷,整改成本高(单次整改费用超万元),且无法挽回已造成的结构隐患。

2.2 质量控制价值

为道路桥梁提供三重支撑:一是结构安全,通过精准管控使桩基合格率提升至 98% 以上,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单桩竖向承载力偏差 ≤5%} );二是耐久性保障,减少混凝土缺陷(如裂缝、蜂窝),桩基抗腐蚀能力提升,使用寿命延长至 50 年以上;三是成本节约,降低返工率(从 15% 降至 2% 以下),同时避免后期维修成本(如桩基加固费用),每公里道路桥梁节约成本 50-100 万元。

三、道路桥梁桩基核心施工技术分类与应用

3.1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适配广泛地质条件:一是成孔技术,根据地质选择钻机类型 —— 软土、黏性土采用回旋钻(成孔效率高,孔径偏差≤3%),砂卵石层采用冲击钻(通过冲击破碎卵石,孔垂直度 ≤1% ),岩层采用旋挖钻(配备岩石钻头,成孔速度提升 40% );成孔过程中控制泥浆比重(黏性土中 1.1-1.2,砂层中 1.2-1.3),防止塌孔;二是钢筋笼制作与安装,钢筋笼主筋间距偏差≤ .0mm 、箍筋间距偏差 ≤20mm ,采用分段制作(每段长度6-9m )、机械连接(套筒连接强度≥主筋强度),安装时垂直度偏差 ≤0.5% ,避免碰撞孔壁;三是混凝土浇筑,采用导管法浇筑(导管埋深控制在 2-6m),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 180-220mm ,浇筑速度 ≥2m/h ,确保连续浇筑无断桩。

3.2 挖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适用于浅表层、低水位地质:一是挖孔工艺,采用人工或机械挖孔(孔径 ≥800mm ),每开挖 1-1.5m 浇筑护壁(混凝土强度≥C25,厚度≥ 00mm⟩ ),护壁搭接长度 ≥50mm ,防止孔壁坍塌;遇地下水时采用井点降水(水位降至开挖面以下 0.5m) ,避免积水影响开挖;二是清孔与验收,挖孔至设计标高后,人工清理孔底沉渣(厚度≤100mm),检查孔径、垂直度(偏差均 ≤1% ),验收合格后立即安装钢筋笼;三是混凝土浇筑,采用串筒浇筑(串筒底距浇筑面≤2m),分层振捣(分层厚度 ≤500mm ),振捣密实度确保无蜂窝、麻面(密实度合格率 298% )。

四、道路桥梁桩基施工质量全流程控制策略

4.1 事前控制:技术准备与资源保障

奠定质量基础:一是地质勘察与技术选型,详细勘察地质分层(勘察点间距 ≤20m) ),明确土层参数(如承载力、含水率),据此选择桩基类型与施工技术(如岩层优先选旋挖钻);二是方案编制与交底,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含应急预案,如塌孔处理),明确各工序质量标准(如孔径、沉渣厚度限值);对施工人员开展技术交底(覆盖率 100% ),重点培训成孔、浇筑操作要点;三是设备与材料管控,钻机、振捣设备等进场前验收(合格率 100% ),定期校验(如钻机垂直度校准周期≤7 天);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强度等级符合设计,抗渗等级≥P6),进场时检测坍落度、强度(检测频率每 50m3l 组)。

4.2 事中控制:工序管控与实时监测

避免过程缺陷:一是成孔质量控制,实时监测孔径(采用孔径仪,每 2m 检测 1次)、垂直度(采用测斜仪,每 5m 检测 1 次),偏差超限时立即调整(如扩孔、纠偏);控制孔底沉渣(清孔后用测绳检测,厚度超标时二次清孔);二是钢筋笼质量控制,加工过程中抽查主筋间距、焊接质量(抽查比例 230% ),安装时用吊机平稳下放(避免碰撞孔壁),顶部固定牢固(防止浇筑时上浮);三是混凝土浇筑控制,浇筑前检查导管密封性(水压试验压力 ≥0.60MPa) ),浇筑中监测导管埋深(每 30 分钟记录 1次)、混凝土面高度(采用测绳检测),发现堵管时 30 分钟内处理(如疏通导管、更换导管)。

五、结论

道路桥梁桩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需通过技术精准适配、全流程工序管控、事后检测修复,解决当前地质适应性差、缺陷率高、检测滞后的问题,实现 “技术适配 - 质量达标 - 结构安全” 目标。当前仍面临复杂地质(如岩溶地层)施工技术不成熟、中小施工企业质量管控能力不足(检测设备普及率 <40% )、新型桩基技术(如预制桩)应用标准缺失等挑战。

未来,需进一步研发复杂地质桩基施工技术(如岩溶地层护壁工艺)、推广智能化监测设备(如实时成孔监测系统)、完善新型桩基技术标准;政策层面可通过示范项目推广、企业质量培训补贴,推动桩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水平提升,最终构建 “技术先进 - 管控严格 - 质量可靠” 的道路桥梁桩基施工体系,助力道路桥梁工程高质量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春亮. 道路桥梁施工中桩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构建[J]. 建筑与装饰,2025(10):149-151.

[2] 庞嘉兵. 道路桥梁施工中桩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J]. 中州建设,2025(2):33-34. DOI:10.3969/j.issn.1005-4863.2025.02.014.

[3] 张曜. 道路桥梁施工中桩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 城镇建设,2025(5):134-136.DOI:10.12254/j.issn.2096-6539.2025.0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