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
王阿妮
平度市白沙河街道麻兰中学 26670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心理挑战。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能够为学生提供情感共鸣和心理疏导的机会。
一、文学作品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心理教育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和情节,展示了人类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再塑生命的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海伦·凯勒面对身体障碍时的心理历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心态。第二,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情感体验空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角色代入,体验不同的人生境遇和心理状态。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主人公克服恐惧的过程,让学生间接学习应对焦虑的方法,这种间接经验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尤为重要。
第三,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引导有助于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认知。教师在讲解《紫藤萝瀑布》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生命的态度,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直接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和选择,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把握文学作品的解读尺度。既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心理教育元素,又要避免过度解读。
二、通过文学作品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作品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这些元素主要包括人物的心理描写、情感变化过程、面对困境时的应对方式等。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教师可以重点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轨迹:从最初的恐惧、犹豫,到在父亲指导下尝试迈出第一步,再到最终克服恐惧。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小步骤来解决?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链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先让学生找出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讨论这些心理变化的原因,最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这种方法既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又能自然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但需注意,教师在分析时应该保持客观中立,避免将自己的主观判断强加给学生,要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的空间。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和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同时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这些方式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以《背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注意画面中的细节;第二,播放一段表现父子亲情的短视频,视频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第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经历。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需要注意几个要点: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可能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有些则比较内向。可以采用书面表达的方式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二是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发现某些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要及时进行疏导;三是要注意把握教学节奏,既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又要防止课堂气氛过于沉重。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表达和梳理自己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很有帮助。
(三)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心理交流
小组讨论是语文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有独特优势。教师可以围绕文学作品设计一些开放式讨论话题,比如如何看待《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成长变化、从《老王》中我们能学到什么样的人际交往态度等。在分组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性格特点,尽量让不同性格的学生能够在小组中互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既要鼓励内向的学生发言,也要防止讨论偏离主题。讨论结束后,可以请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则负责总结提升。这种讨论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是重要的心理素质。
三、文学作品阅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
文学作品阅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文学作品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通过分析《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对生命的态度,学生可以学会用积极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挫折,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直接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机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安全地体验各种情感状态,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比如《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成长经历,让学生明白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关键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同时,学生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模仿这些人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品质,如《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凯勒的坚韧,这些品质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应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创设情境,开展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心态,提升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盛瑶凤 .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策略分析 [J]. 文渊(中学版),2025(2):590-592.
[2] 温嘉露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D].湖北 :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3] 刘锦乡. 中学语文教材成长主题文本及教学研究[D]. 陕西理工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