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装备再制造过程中的剩余寿命评估与性能恢复技术
庞博 杨浩
61273219890529501X 61043119820125061X
引言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机电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大量退役的机电装备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压力。机电装备再制造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制造模式,通过对退役装备进行再制造加工,使其恢复甚至超过原有的性能,重新投入使用。在机电装备再制造过程中,剩余寿命评估与性能恢复技术是两个核心问题。准确的剩余寿命评估可以为再制造决策提供依据,合理安排再制造工艺和资源;而有效的性能恢复技术则是保证再制造装备质量和可靠性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机电装备再制造过程中的剩余寿命评估与性能恢复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机电装备剩余寿命评估技术
1. 基于物理模型的剩余寿命评估方法
基于物理模型的剩余寿命评估方法是通过建立机电装备的物理模型,结合其运行过程中的力学、热学、化学等多场耦合效应,预测其剩余寿命。该方法通常以材料的失效机理为基础,如疲劳、磨损、腐蚀、蠕变等,并据此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框架。例如,在机械零件的疲劳寿命预测中,广泛采用应力-寿命(S-N)曲线模型或应变 - 寿命(ε-N)曲线模型,分别适用于高周疲劳与低周疲劳场景。这些模型通过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载荷谱以及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估算出零件在不同应力或应变水平下的疲劳寿命。此外,断裂力学方法也是基于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用于评估含有裂纹缺陷的零部件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速率,并进而预测其剩余使用寿命。然而,基于物理模型的方法要求对装备的失效机制有深入的理解,并依赖大量的实验数据来确定模型参数。由于实际运行工况复杂多变,如载荷波动、温度变化及介质腐蚀等因素难以完全模拟,因此该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基于数据驱动的剩余寿命评估方法
基于数据驱动的剩余寿命评估方法是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重要评估手段。该方法主要利用各类传感器采集机电装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多源异构数据,包括振动信号、温度分布、电流电压波形、噪声特征等,借助统计学习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从原始数据到剩余寿命预测的映射关系。常见的数据驱动方法包括人工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以及深度残差网络(ResNet)等。例如,在旋转机械的故障预测中,可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振动信号中的时频特征,再通过递归神经网络(RNN)进行时间序列建模,实现对设备健康状态的动态评估和剩余寿命的准确预测。相比基于物理模型的方法,数据驱动方法无需深入理解设备内部的失效机理,而是依靠大量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信息进行建模,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泛化能力,尤其适用于复杂系统和非线性问题的处理。然而,该方法对训练数据的质量、完整性和代表性要求较高,若数据中存在噪声干扰、缺失值或样本偏差,将显著影响模型的预测精度。此外,数据驱动模型往往缺乏物理可解释性,限制了其在某些高安全性应用场景中的推广与应用。
二、机电装备性能恢复技术
1. 修复与强化技术
修复与强化技术是机电装备性能恢复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服役寿命。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焊接、喷涂、电镀、热喷涂、激光熔覆等,广泛应用于零部件表面磨损、裂纹、变形等缺陷的修复。例如,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可以在零件表面熔覆一层高性能的合金材料,不仅能够恢复零件的几何尺寸,还可显著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适用于高精度、高强度要求的关键部件修复。此外,冷喷涂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表面修复方法,具有低热影响区、无需高温熔融、可实现复杂形状涂层沉积等优势,在航空发动机叶片、液压缸筒等敏感部件修复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强化技术则侧重于提升零件的力学性能和抗疲劳性能,主要通过表面处理(如喷丸强化、滚压强化)、热处理(如感应淬火、渗氮渗碳)以及先进工艺(如离子注入、化学气相沉积)等手段实现。以离子注入技术为例,其可在不改变零件本体结构的前提下,在表层注入特定元素(如氮、碳、硼),形成具有优异抗腐蚀和抗磨损能力的强化层,显著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修复与强化技术的选择需综合考虑零件的材料属性、失效形式、工况环境及再制造目标,结合先进的检测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设计,以实现最佳的性能恢复效果。
2. 再制造工艺优化技术
再制造工艺优化技术是提升机电装备再制造质量与效率的关键环节,涉及从拆卸、清洗、检测、修复到装配等全过程的技术集成与系统优化。再制造工艺链条中各环节相互关联、互为影响,任何单一环节的不合理操作均可能导致整体性能下降或成本增加。例如,在拆卸过程中,采用智能拆卸规划系统与机器人辅助拆卸设备,可有效避免传统人工操作带来的二次损伤风险,同时提升拆卸效率;在清洗环节,高压水射流清洗、超声波清洗及环保型溶剂清洗等新型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去除顽固污垢而不损伤零件基材,满足绿色制造的要求。在检测阶段,融合无损检测(NDT)与机器视觉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零件缺陷的快速定位与定量分析,提高检测精度与自动化水平。修复过程中的工艺参数选择直接影响最终修复质量,因此需借助计算机仿真建模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优化热输入量、扫描路径、冷却速率等关键参数。在装配环节,采用精密测量与自动装配系统,确保关键配合面的间隙控制与整机装配精度,从而保障再制造装备的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再制造工艺优化技术还可以引入工业大数据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全流程虚拟仿真平台,实时反馈与调整工艺参数,实现闭环控制与智能决策。通过上述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再制造装备的质量一致性与生产效率,也为机电装备再制造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结论
本文对机电装备再制造过程中的剩余寿命评估与性能恢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剩余寿命评估方面,基于物理模型和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结合使用。在性能恢复技术方面,修复与强化技术和再制造工艺优化技术是提高再制造装备质量和可靠性的关键。通过准确的剩余寿命评估和有效的性能恢复技术,可以提高机电装备再制造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再制造成本,推动机电装备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未来,随着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装备再制造过程中的剩余寿命评估与性能恢复技术将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实现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凯 . 基于数据驱动的机电装备典型零部件健康寿命预测技术研究[D]. 贵州省 : 贵州大学 ,2019.
[2] 胡奎 . 基于深度学习的机械装备寿命预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D]. 湖北省 : 华中科技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