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作者

马彩虹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750002

一、引言

在寄宿制高中的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展开,这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组织者,肩负着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使命。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其教育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因此,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对于寄宿制高中的班级管理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寄宿制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一)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寄宿制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诸多挑战。学校教育侧重于系统知识的传授、集体生活规范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和丰富的社交机会。而家庭教育在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观形成以及情感支持方面有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家长通过言传身教传递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给予孩子温暖的情感关怀,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二)优化班级管理效果

班主任在寄宿制高中班级管理中,需要应对学生在学习、生活纪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出现的问题。然而,仅凭借班主任在学校有限的观察和了解,有时难以全面把握问题的根源。家长作为最了解学生成长背景、性格特点以及家庭环境的人,能够为班主任提供关键信息。比如,当学生在学校出现情绪异常、学习状态不佳时,家长可以向班主任反馈学生近期在家中的生活变化、心理状态等情况,帮助班主任更精准地分析原因。

(三)保障教育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对于寄宿制高中学生来说,学校和家庭是他们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接受的教育应该相互衔接、保持一致。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理念、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在行为上出现两面性。通过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班主任和家长可以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等方面达成共识,形成连贯统一的教育环境。

三、寄宿制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多元沟通渠道

1. 定期家长会与个性化面谈相结合

保持传统家长会的定期召开,将其作为集中反馈班级整体情况、传达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平台。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表现,安排班主任与家长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个性化面谈。对于成绩波动较大、行为出现异常等情况的学生,班主任可以与家长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让沟通更具针对性,避免一刀切的沟通模式。

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沟通桥梁

借助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班级专属 APP 等,班主任可以及时发布班级动态,包括课程安排、活动通知、学生在校表现的照片和视频等,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点滴。此外,建立线上交流群,方便家长之间分享教育经验,也便于家长与班主任随时沟通学生的情况。

(二)明确家校职责分工

1. 制定清晰的责任清单

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商讨制定一份详细的家校职责清单,明确在不同教育领域各自的主要责任。在学习方面,班主任负责组织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辅导答疑,家长则负责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督促完成家庭作业、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如提供安静的学习空间、保障学习用品的齐全等。在生活方面,班主任要关心学生在学校宿舍的起居、饮食等基本生活情况,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则着重关注孩子在节假日、寒暑假等在家期间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状况等。

2. 定期沟通协调职责履行情况

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如每月一次的家校责任沟通会,双方汇报各自职责履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效,共同协商解决出现的矛盾和分歧。例如,若发现部分学生在家中学习时间过长但效果不佳,家长和班主任可以一起分析是学习方法问题还是休息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然后调整相应的教育策略,确保双方职责的有效履行,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开展多样化家校协同活动

1. 亲子主题活动

结合寄宿制高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定期组织亲子主题活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读书分享会等。在亲子运动会上,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各类体育项目,不仅增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亲子读书分享会则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书籍,然后分享读书心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这些活动为家校之间提供了更多互动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2. 家长进课堂活动

邀请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特长的家长走进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或实践课程。例如,邀请从事医护工作的家长讲解急救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邀请从事法律工作的家长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构建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1. 设立多维评价指标

从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多个维度设立评价指标,全面衡量家校协同育人的效果。例如,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变化、日常行为规范遵守情况、是否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以及与同学相处的融洽程度等方面来综合评估协同育人工作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2. 定期反馈与持续改进

定期收集各方评价数据,如每学期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价数据汇总与分析,向班主任、家长以及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根据反馈情况,组织班主任和家长共同研讨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例如,如果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出现波动,且反映出家校沟通在学生心理关注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双方就可以增加关于学生心理状态的交流频次,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持续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质量。

结论

在寄宿制高中的班级管理中,构建科学有效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通过重视并落实多元沟通渠道的建立、职责分工的明确、多样化协同活动的开展以及协同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策略,能够充分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寄宿制高中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罗士臣 . 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 构建和谐教育生态 [J]. 北京教育 ( 普教版 ), 2023(2):27-28.

[2] 蒋玲红 , 李锐 .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推进策略 [J]. 教学与管理 ,2023(1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