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组织重构赋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新路径
万苏影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
一、党建赋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国家战略需求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交汇点,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载体。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而研究生群体正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然而,部分高校研究生存在“重科研轻思政”“学术理想与国家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不足。
(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张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要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传统“象牙塔式”培养模式难以适应跨学科、跨区域协同育人的现实需求,暴露出思想引领碎片化、组织管理松散化、实践平台单一化等痛点。在此背景下,党组织重塑成为破解治理困境的核心路径。
(三)服务地方发展的现实选择
省属高校作为区域人才供给的“蓄水池”,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天然使命。浙江省“两个先行”战略提出“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亟需大量高素质人才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然而,研究生群体普遍存在“留城倾向突出”“基层就业意愿薄弱”等问题,导致山区26 县高层次人才缺口达15 万人。
二、党组织重构赋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做法
(一)推进“复合式”成长引领路径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指导“双提升”
1、思政教育体系重构
构建“全周期浸润机制”,将红色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将理论学习嵌入专业课程、学术训练和职业规划。构建“入学教育—课程思政—实践研修—毕业教育”四维思政教育链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业使命担当等内容融入学科前沿讲座、学术沙龙等培养环节。开发“数字化赋能平台”,打造集理论学习、实践管理、数据分析于一体的智慧党建平台,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云端共享与动态监测。通过线上课程库、虚拟仿真实践模块、智能评价系统等功能,打破时空限制,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渗透力。
2、导师责任机制创新
实行“双导师协同机制”,推行“学术导师 + 党建导师”联合培养模式,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思想引领、职业规划中的主体责任。通过制定导师考核办法,将思政教育成效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评价体系,强化导师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建立“党员导师示范岗”,通过导师学术沙龙、师德师风宣讲会等活动,发挥党员导师在学术道德、家国情怀方面的示范作用,带动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与价值观。
(二)推进“混合式”组织结构重塑:组织治理与教育管理“双赋能”
1、动态化组织设置
打造“混合型组织形态”,根据研究生培养特点,创新设置纵向学科团队党支部、横向校企联合党支部、临时项目攻关党小组等组织形式,实现党组织对分散化、流动性培养场景的全覆盖。如在跨区域科研项目中设立临时党组织,确保研究生在流动状态下仍能参与组织生活。弹性化组织管理,建立“组织关系随人走”的动态管理机制,通过线上报到、云端会议等方式,解决研究生因实习实践、联合培养导致的组织归属问题,保障党建工作的连续性与有效性。
2、协同化育人机制
搭建“校地企联动平台”,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党建联建基地,通过签署合作协议、设立联合培养基金等方式,推动研究生参与地方产业发展、技术攻关等实践活动。如与高新技术园区共建“红色驿站”,组织研究生开展产业调研、技术转化等服务。构造“跨学科协同网络”,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研究生党支部,通过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举办学术论坛等活动,促进不同学科研究生在思想碰撞与实践协作中提升创新能力。
(三)推进“协同式”育人机制重塑:高校育人与社会育人“双循环”
1、资源整合机制
构建“高校党委—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四方协同的育人共同体,通过签订党建联建协议、共建实践基地、共享师资资源等方式,推动研究生培养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与地方政府联合设立“研究生培养基地”,组织研究生参与基层治理、技术推广等项目。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建设覆盖科研创新、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多领域的实践平台,通过项目化运作、常态化参与,引导研究生在服务社会中提升综合素养。
2、质量评价改革
构建“学术能力 + 思政素养”双维度评价模型,将研究生参与党建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情况纳入考核指标,权重占比不低于 30% 。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培养—反馈—改进”
闭环机制,通过定期调研、满意度测评、校友追踪等方式,收集用人单位、培养单位、研究生本人等多方反馈,动态调整育人策略,提升党建赋能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三、结语
实践证明,高校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不仅是破解研究生培养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力量,更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根本保障。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党建与研究生教育的“基因融合”,以组织创新激发育人活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输送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 , 张耀灿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239.
[2] 张甜 , 赵高闻璐 , 史单杰 . 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J].北京教育 ( 德育 ),2024,(09):14-17.
[3] 曹宁,林海峰,陈晓 . 特色党建助力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育 [J]. 大学教育,2023(5):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