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体育器材视角下个性化训练探究

作者

梁小松

陕西省礼泉第二中学 陕西咸阳 713200

在当前教育体系日益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体差异的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已不再局限于提升体能或竞技技能,而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健康意识、激发运动兴趣。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体育课程不仅要承担减负增效的任务,更要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个性化训练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路径,能够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而在这一过程中,体育器材的作用尤为突出,不仅是教学工具的载体,更是训练手段创新的重要媒介。文章即以体育器材为切入点,探讨如何从器材的功能延展、设计创意及使用方式等方面推动个性化训练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教有所适,学有所成”。

一、高中体育器材视角下个性化训练的价值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自我意识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个体差异显著,表现出运动能力、兴趣取向、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多样性。在此背景下,统一化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训练需求。而个性化训练则提供了因材施教的可能,通过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制定训练方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宜的节奏和内容中获得成长。体育器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种类、功能和形式的体育器材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训练条件,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体能水平和兴趣特点。此外,器材还具有较强的调动作用,特别是对于缺乏运动动力的学生而言,新颖有趣的器材形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其参与意愿。通过设定不同器材的使用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成就感,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训练,从而转变“要我锻炼”为“我要锻炼”的自主意识。这种内驱力的激发,是个性化训练得以长效实施的关键支撑。

二、高中体育器材视角下个性化训练策略

(一)自制简易体育器材,创新教学多元体验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器材资源的获取与配置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个性化训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差异性调整教学手段和内容,因此,推动自制简易体育器材的应用,有助于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学优化目标。自制器材的灵活性与可塑性,使其能够根据教学需求进行结构调整与功能设计,从而更贴近学生个体能力水平和训练方向。通过自制器材的引入,教学内容得以突破传统形式的约束,拓宽了课堂组织的方式,赋予体育教学更多开放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构建多样化的训练场景,强化不同类型器材之间的组合运用,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多角度、多层次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涉及技能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也涵盖感知、节奏、动作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发展。此外,简易器材的自制过程本身具有比较明显的教育功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器材的构思与制作,不仅可以增强对运动过程的理解与掌控,还能提升其参与意识和学习自主性。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在材料选择、结构搭建、功能调适等环节中逐步构建起“设计—使用—反馈—优化”的认知流程,进而促进体育学习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索。教学实践中,自制器材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更高的自由度,教师可根据学情灵活配置器材种类、调整训练强度,实现训练目标的差异化匹配。与此同时,该策略还促使课堂评价体系逐步转向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运动中所展现的主动性、创造性与适应能力,推动体育课堂从“统一动作标准”向“多元发展路径”转变。

(二)体育器材功能拓展,一物多用激发潜能

高中体育教学受制于课时、空间和资源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在满足全体学生基本训练需求的同时,如何提升训练效率、拓展训练深度,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通过体育器材功能的拓展与优化使用,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实现一器多用、多维训练、综合发展的教学效果,进而有效推动个性化训练的实践落地。传统体育器材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限定在特定项目或单一技能训练中,其功能潜力未被充分挖掘。而从个性化训练视角出发,教师应改变器材使用的固有思维,通过重组结构、调整设置、融合训练内容等方式,充分释放器材的多元功能价值。利用已有器材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实现不同能力层次学生在同一空间中的分层训练和多轨发展,提升课堂容量和学生参与度。功能拓展的过程不仅是器材物理功能的扩展,更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体现。教师在设计训练环节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不同器材使用方式中调动多种运动能力,从而强化其综合体能水平与动作协调能力。通过对器材功能的重新定位,可以将被动接受的训练内容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在适应不同训练要求的同时,提高自身运动表现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此外,器材功能拓展还为教学内容的融合式设计提供了可能,打破了体育教学中单项目训练的割裂状态,使各类身体素质训练彼此关联、互为支撑。这种整合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运动能力,提升训练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同时,也为教师建立基于能力发展的教学评估体系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实践基础,从而促进教学评价与个性发展目标之间的高度契合。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高中体育教学正逐步从统一化、标准化的训练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体育器材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使用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学生潜能的挖掘。从器材的自制、功能的拓展,到基于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创设,器材的多维开发不仅突破了传统体育课堂的局限,更为个性化训练提供了具体而可行的实施路径。只有不断优化体育器材的教育功能,构建以差异化为核心的教学机制,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的真正育人价值,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健康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高中体育教学需要回归学生本位,立足教学现实,着眼长远发展,在体育器材的创新与应用中不断探寻个性化训练的深层潜力与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 谢琼 . 训练器材在高中体育训练中的应用分析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07).

[2] 王妍. 高中体育器材的科学使用方法探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