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家校共育路径探讨
冯炽恩
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东沙小学 511400
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较为复杂,家长受教育水平和观念影响,参与学校教育的主动性和科学性不足。信息沟通渠道有限,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导致教育合力难以形成。此外,农村教育资源短缺,教师工作压力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不足 [1]。面对“双减”政策的落实需求,亟需探索切实可行的家校共育模式,强化合作机制,提升农村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一、“双减”背景下农村家校共育的意义
1. 缓解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教育公平
“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农村小学家校共育有助于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力教育环境。通过家校合作,家长能够更好地理解学校教学目标与方法,配合学校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效缓解农村学生因资源匮乏而面临的学习压力,推动教育公平。
2.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农村小学家校共育能够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衔接。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为农村学生提供稳定的成长支持,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提升。
二、当前“双减”背景下农村家校共育现状
1. 家校交流平台缺乏,沟通不畅
当前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有效的家校共育交流平台,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难以同步。家长对学校教育动态了解有限,交流互动少,影响了家校双方的合作深度和效果,制约了共育合力的形成。
2. 家校合作形式单一,参与度低
农村家校共育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多以家长会和通知为主,缺乏多样化、灵活性的合作活动。家长参与热情不高,实际参与度低,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难以满足不同家庭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影响家校合作的质量和持续性。
三、“双减”背景下农村家校共育有效路径
1. 创设家校共育交流平台
家校共育交流平台是促进家校互动、信息共享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打破沟通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尤其在农村地区,建立便捷且亲民的平台,能够及时传递教学动态、学生表现及家庭教育指导信息,增强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2]。
农村小学可依托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如建立微信群或家长 QQ 群,邀请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定期发布教学进度、学生表现以及家教建议,方便家长随时获取信息。此外,学校可定期举办线下交流会,搭建家长与教师面对面沟通的桥梁。针对部分信息技术掌握不足的家长,学校可组织简单的操作培训,确保所有家长都能顺利使用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逐步形成常态化、便捷化的家校沟通机制,切实提升交流效率和质量。
2. 丰富家校共育合作形式
丰富的合作形式能够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提升家校共育的实效性。在农村小学中,单一的家长会已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多样化的合作活动有助于增强家长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还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可以策划丰富多样的家校互动活动,如亲子运动会、读书分享会、手工制作体验课等,旨在增进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了解,营造温馨和谐的育人环境。同时,鼓励家长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积极参与学校社团建设或教学辅助工作,推动家校共建,形成紧密合作的良好氛围。为了方便不同家庭的参与,学校还可开设线上教育资源共享专区,提供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指导,实现远程学习与交流。通过多元化的合作形式,不仅增强了家校共育的吸引力和包容性,也让家校合作更具活力和实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3. 加强家校合作沟通交流
有效的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强化沟通交流能够促进理解和信任,为共育提供坚实保障。农村小学家校沟通普遍存在不够及时和深入的问题,缺少双向反馈机制,影响了合作的持续性和针对性。
为改善现状,学校应建立规范且定期的家校沟通机制,如每月或每学期举办家长座谈会,邀请家长代表与教师共同探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分享教育心得与建议。同时,设置意见反馈箱或专门的联系方式,方便家长随时表达诉求和提出合理建议。教师还应主动开展个别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实际需求,及时提供针对性帮助。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交流,不仅实现了信息的有效共享,也加深了家校之间的情感联结,进一步提升了家校合作的信任度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 开展针对性家校训练计划
针对性训练计划能够提升家长科学育儿能力和教师家校合作技能,促进家校共育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农村家长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指导,教师在家校沟通与指导上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亟需通过培训弥补短板。
学校可联合社区或教育部门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内容涵盖儿童心理发展、有效沟通技巧、科学家庭教育方法等,采用讲座、互动工作坊和案例分析等多样形式,激发家长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与此同时,教师也应接受家校合作相关培训,提升沟通技巧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促进师生家长间的理解与协作。通过持续开展内容实用、形式多样的训练计划,不仅提升家校双方的教育素养,还推动教育理念同步更新,有效构建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助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为农村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只有通过创设有效的家校交流平台,丰富合作形式,加强沟通交流,并开展针对性的家校培训,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农村学校和家庭应携手并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农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未来,应持续优化家校共育机制,创新合作方式,助力农村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提升,推动农村基础教育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齐琪 ." 双减 " 背景下小学生家校共育研究 [D]. 河北大学 ,2024.
[2] 赵雪枫 , 韦维 , 贺雪晴 , 杨会敏 ." 双减 " 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策略研究 [J].甘肃教育研究 , 2024(10):44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