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学生党员作风养成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王寅

宿迁学院 223800

引言:

高校学生党员是青年中的精英分子,是基层组织建设的生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对党员作风建设提出新要求,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学生党员的作风事关党员先进性的发挥,事关党在青年中的号召力。而高校学生党员在作风养成教育上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教育内容时代感不足和教育方式滞后等问题,形成科学系统的党员作风养成教育体系,是提升高校党建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

一、高校学生党员作风养成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育目标缺乏精准性

有些高校对学生党员培养和塑造的作风目标较为笼统,未考虑到青年学生发展的规律和党员的新要求。目标内容多为理论学习方面,在政治品格、规矩意识、奉献意识等方面缺乏层次要求,在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发展过程中,作风教育缺乏针对性与层次性,对党员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诉求缺乏考虑,缺乏实效性[1]。

(二)教育内容存在滞后性

现有的作风教育内容大多是以理论灌输教育为主,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很好地落实,没有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内容,警示教育内容较为传统,没有结合高校学生党员中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功利化入党等对学生党员进行相应的教育,学生党员没能内化形成个人化的作风要求。

(三)教育方法创新性不足

现在大部分高校采用以课堂授课为中心、以集中培训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缺乏互动,缺乏实践。高校的网络教育平台不健全,缺乏新媒体教学,无法提供沉浸式、情景化地为学生进行教学。缺乏实践机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化,学生党员难以在实际行动中锤炼作风。

(四)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

高校学生党员作风教育缺乏各部门协调,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工处等权责模糊、职责交叉,加之投入不足,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缺乏对学生党员的作风问题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价,教育管理闭环缺失,学生党员作风教育缺乏各部门的协调。

二、高校学生党员作风养成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一)明确分层递进的教育目标

构建“认知—认同—执化”三维目标链,契合学生党员成长成才阶段性的个性特点,层层递进、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实现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由认知到认同再到执化的目标。入党积极分子阶段,从理论认知上入手,强化政治认同。通过理论武装,系统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使入党积极分子了解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端正入党动机,从思想上认同党的政治主张。预备党员阶段,从价值认同上入手,通过主题党日、红色体验等途径,使预备党员在体验中深化党性锻炼,使党的价值追求内化于心,转化为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正式党员阶段,从作风认同上入手,通过党员示范岗、服务进社区等活动,使正式党员将理论知识、党性知识转化为行动自觉和服务自觉、担当自觉,真正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2]。

(二)优化多元融合的教育内容

融合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警示教育等资源,能够多层次、多维度地教育学生党员党员的作风问题。融合理论教育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年工作的讲话等,能够以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党员党员思想,增强思想引领力,让他们站在党的理论前沿,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融合实践教育包括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创建“党员先锋项目”为学生党员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契机,促进学生党员党员知行合一,在实践中锻炼作风、考验作风。融合警示教育包括高校的典型案例,廉政微党课、作风问题模拟表演,能够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让学生党员认识到作风问题的严重性,加强纪律意识。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修身养性的养分、从红色革命文化中吸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党员提升文化自信,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3]。

(三)创新多维联动的教育方法

构建“线上 + 线下”“理论 + 实践”教学模式,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和实践资源,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网上构建作风教育微平台,通过微视频、答题闯关等形式,打破时空界限,生动活泼地传播作风教育知识,吸引学生学习,满足学生党员碎片化学习的需求。网下打造“行走的党课”,组织学生党员参与重大项目调研、基层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学生党员干部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受教育,加强国情社情教育,建立朋辈教育机制,发挥党员优秀典型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经验分享、结对帮扶等形式,让学生党员之间教育互动、共同进步。

(四)完善协同高效的保障机制

组建由校党委领导、各部门参与的作风教育领导小组,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党委组织部牵头总布局、总协调,宣传部负责宣传倡导、烘托氛围,学工处负责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引导等,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熟悉学生、了解党建理论的师资,定期培训、互相学习,提高教师的素质。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把作风问题作为党员的发展条件、评优评选条件,形成“定量 + 质性评价”,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党员的作风养成情况。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常态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教育资源开发、教育活动组织、师资培训等提供经费保障,为开展作风养成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结语

高校学生党员作风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直接关系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与青年人才培养成效。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高校应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学生党员发展需要,突出教育目标、强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创新保障体制,构建科学有效的作风养成教育体系,继续加强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使高校学生党员作风教育与时俱进,为学生进一步成长为政治强党、作风过硬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参考文献:

[1] 陈思 .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路径探寻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21(03):261-262.

[2] 崔小伟 . 全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探赜 [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28(02):17-21.

[3] 连建新 .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提质路径 [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27(01):79-82.

课题:2025 年度“党的作风建设”专项研究课题:高校学生党员作风养成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5ZFJS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