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 的装配式建筑数字化管理模式构建
司晓佳
河北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引言:
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预制主要构件,在现场组装完成的建筑。与传统的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周期短、质量可控、环境友好等优势,代表了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方向。然而,装配式建筑涉及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运维等多个环节,管理流程复杂,对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BIM(BuildingInformation Modeling)作为建筑信息化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的建筑信息模型实现可视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和虚拟施工,有效解决了装配式建筑管理中的痛点问题。基于BIM 技术构建装配式建筑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打通各参与方、各阶段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对提高工程效率、保证建筑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基于BIM 的装配式建筑数字化管理模式
1.1 模式架构
基于BIM 的装配式建筑数字化管理模式以BIM 模型为核心,涵盖设计协同、工厂生产、施工管理、运维管理等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该模式充分发挥 BIM 技术的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等优势,将原本独立的各阶段工作无缝衔接,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互。通过构建三维建筑信息模型,可直观呈现建筑物的各项物理和功能属性信息。利用 BIM 模型作为数据载体,收集和记录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产生的信息,如设计数据、生产数据、施工进度、质量问题、运维状态等,实现信息溯源和业务协同。
1.2 设计协同
传统的设计流程中,各专业独立完成设计工作,缺乏有效沟通和信息共享,经常出现专业间 " 打架 " 问题,导致设计变更、返工和工期延误。基于 BIM 的设计协同平台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在BIM 模型中集成各专业的设计模型,利用 BIM 软件进行碰撞检查,及时发现专业间的空间冲突和不协调问题,在设计阶段解决矛盾,避免后续施工中的返工。同时,BIM 平台可实现设计信息的共享和实时更新。各专业人员在同一个 BIM 模型上工作,设计变更可即时同步到各专业模型中,确保设计的协调一致性。BIM 的参数化特性可实现设计部件的关联和自动修改。例如,在深化设计阶段,当调整预制构件的尺寸时,相关的预留洞口、连接节点等细部也可根据设计规则自动修改,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1.3 工厂生产
基于 BIM 技术可实现构件设计、生产、存储、运输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设计阶段形成的 BIM 构件模型可作为生产阶段的数据基础,自动生成构件加工图纸和数控加工程序,指导构件生产,减少加工错误。同时,将 BIM 与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 等集成,可实现生产进度、物料需求、库存状态、质量检验等生产数据的统一管理,为科学排产提供依据。在生产过程中,可将构件的生产信息与其对应的 BIM 模型关联,包括原材料批次、生产日期、质检结果等,形成构件可追溯的身份证。一旦后续施工中发现构件质量问题,可快速定位问题构件,溯源生产信息,分析原因。此外,通过在 BIM 模型中模拟构件运输和存储方案,可优化场地布置,合理安排运输批次和时间,提高物流效率。
1.4 施工管理
装配式建筑施工是在现场将预制构件组装成建筑实体的过程,涉及构件运输、堆放、吊装、连接等诸多工序,施工组织管理复杂。将 BIM 技术应用于施工管理,可在施工准备阶段,通过 BIM 模型对施工场地进行三维布置,合理规划各施工场地,模拟构件堆放位置和运输路径,优化场地利用。利用 BIM 进行虚拟施工模拟,通过与塔吊、起重机等设备模型的碰撞检查,分析设备的作业范围,优化设备布置方案和施工工艺。在构件吊装阶段,基于全站仪、GPS 等测量设备与 BIM 模型的定位数据比对,实现构件的精准定位和安装,减少测量复核工作量。利用 BIM 模型与智能硬件如 RFID 电子标签、二维码的关联,对构件和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与质量追溯。施工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实时采集施工现场的进度、质量、安全等数据,结合 BIM 模型进行可视化监控和数字化分析,及时预警进度滞后、质量隐患等风险,辅助项目各方管理决策。
1.5 运维管理
建筑工程竣工交付后,进入漫长的运营维护阶段。传统的运维管理依赖纸质档案资料,信息不全面,数据难以共享,设施维护被动。BIM 技术为装配式建筑的全生命期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基于竣工 BIM 模型,集成了建筑的空间、物理和功能信息,形成全面、准确的数字化资产。运维管理人员可在 BIM 模型中直观查看建筑各系统、设备的位置、规格、参数等信息,快速定位故障设施。通过移动终端记录巡检、维修、更换等运维工作情况,并将运维数据与 BIM 模型关联存储,实现可追溯的运维管理。BIM 还可与物联网传感器、设备监控系统等集成,获取建筑环境、设备运行等实时数据,并通过三维可视化方式呈现,实现设备远程监测和故障诊断。基于设备运行的历史数据分析,可预测设备的健康状况,制定预防性维护策略。此外,BIM 模型可应用于应急演练和疏散模拟等场景,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 案例分析
以某装配式住宅项目为例,阐述基于 BIM 的装配式建筑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采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预制率达到 60% 以上。在设计阶段,利用 BIM 软件进行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的协同设计。通过碰撞检查发现并消除管线与结构的 " 打架 " 问题,对预制构件的数量、类型进行统计,指导后续生产。在生产阶段,根据 BIM 模型的构件信息自动生成加工图纸和数控程序,引导构件生产。质检数据与 BIM 构件相关联,实现质量的可视化追溯。
在施工阶段,基于 BIM 对施工进度进行模拟优化,生成施工进度计划。利用移动终端采集现场数据,通过与 BIM 模型的实时关联比对,监控施工进度和质量,指导现场管理。
在运维阶段,将竣工 BIM 模型移交业主,作为运维管理的数据基础。利用物联网传感器采集建筑运行数据,并通过BIM 模型可视化展示,辅助设备巡检、维修、更新等管理工作。同时基于 BIM 进行应急演练,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该项目基于 BIM 构建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通了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各环节的信息壁垒,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工程项目的设计变更减少 30% ,构件合格率提高至 98% 以上,施工工期缩短15% ,运维效率提升 20% 。BIM 为该项目的高效建造和优质运营提供了数字化的技术支撑。
结语:本文基于BIM 技术构建了装配式建筑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涵盖设计协同、工厂生产、施工管理、运维管理等关键环节,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某装配式住宅项目为例,验证了该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BIM 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利器,正在推动着装配式建筑的创新发展。未来,BIM 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赋能装配式建筑的智慧建造与智慧运维,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朱小艳,彭宇文 . 基于 BIM 的装配式建筑数字化管理模式构建 [J].上海房地,2025,(02):26-29.
[2] 吕慧芹,王永生 . 基于 BIM 技术下装配式建筑的造价控制研究 [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5,(05):85-88.
[3] 董知恩,梁杰,李超 .“装配式 +BIM”技术下房屋建筑施工应用研究[J]. 科学技术创新,2025,(12):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