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作者

王小英

云阳县耀灵镇耀灵小学 重庆 404553

一、美育渗透的现实意义与政策导向

(一)美育的时代价值与育人功能

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美育具有“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独特价值。小学阶段(6-12 岁)是个体审美感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美术教学中的线条、色彩、造型等视觉语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敏感性、文化认同感和创意表达能力,为终身审美素养奠定基础。

(二)当前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1. 过度技能化倾向:部分课堂将美术教学窄化为绘画技法训练,忽视学生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的培养。

2. 文化内涵缺失:对传统纹样、民间美术等文化资源的教学仅停留在形式模仿层面,缺乏对其文化意蕴的深度解读。

3. 评价体系单一:以“像不像”“工整度”作为作品评判的唯一标准,抑制学生个性化审美表达与创新思维发展。

典型案例:某小学《青花瓷纹样设计》课程中,学生机械临摹传统图案,但对“缠枝莲纹”象征的和谐共生文化寓意缺乏认知,导致美育价值未能充分体现。

二、美术课堂渗透美育的四维实践路径

(一)课堂主渠道:实现技法学习与审美体验的深度融合

1. 基于五感观察的审美启蒙

教学策略:推行“多感官协同观察法”,引导学生从视觉、触觉、听觉等维度感知艺术作品。

视觉分析:解构吴冠中《江南水乡》中点线面的韵律美感;

触觉体验:通过触摸陶艺作品,感受粗粝与光滑的质感差异;

通感训练:结合音乐《春江花月夜》,运用色彩表达情感意象(如石首市《音画交响》课程实践)。

2. 创作实践中的美学规律渗透美术要素 美育渗透要点 典型教学案

色彩构成 色彩的情感象征与文化内涵 《情绪色彩板》:用冷暖色调表达喜怒哀乐

空间构图 东方美学中的虚实相生理念 山水画“留白”意境体验与创作

材料肌理 物质媒介的审美可能性探索 综合材料拼贴《自然的纹理》创作实践

创新实践:杭州市采荷三小在《水墨游戏》课程中,通过“墨分五色”的技法体验,引导学生感悟黑白灰层次中的东方哲学意境。

(二)跨学科融合:构建全学科美育协同生态圈

1. 人文领域融合:在文化语境中深化审美理解

语文 + 美术:为古诗《小池》创作插画,体会“泉眼无声惜细流”的诗意美学;

历史 + 美术:绘制《家乡古建筑地图》,解读榫卯结构中的工匠精神与传统智慧。

2. STEAM 教育融合:科技赋能审美创新

数字艺术创作:利用 iPad 进行《动态蒙德里安》设计,理解几何抽象艺术的数学逻辑;

传统工艺创新:通过 3D 打印技术实现传统纹样首饰的现代转化(如长沙博才梅溪湖小学“非遗 + 科技”项目)。

(三)文化情境浸润:让美育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1. 传统工艺的当代创新性转化将剪纸艺术的阴阳刻技法融入《校园吉祥物》设计

重组蓝印花布纹样,应用于环保袋、文具等文创产品设计(如江苏南通天生港小学“非遗工坊”实践)。

2. 在地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美育课程案例 文化价值体现

浙江龙泉青瓷文化 《翠色千年》釉色实验课程 传统工艺与材料美学的结合湖南湘西苗族银饰 《行走的图腾》纹样再设计 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新

福建泉州海丝遗迹 《刺桐帆影》港口写生与创作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感知

(四)多元评价机制:构建以评促美的动态发展体系

1. 三维立体评价指标体系

graph LR

A[ 审美感知能力 ]-->Al( ( 形式美感识别)

A --> A2( 文化内涵解读 )

B[ 艺术表现能力 ] --> B1( 创意构思水平 )

B --> B2( 媒介运用技巧 )

C[ 价值判断能力 ]-->C1( ( 生态伦理意识)

C⟶C2( 文化认同程度)

2. 过程性评价创新实践

艺术成长档案袋:系统收录学生创作草图、反思日记、作品影像等过程性资料;

校园艺术银行:通过“审美币”激励机制,兑换作品展览、艺术活动参与机会(如成都草堂小学实践);

展览式评价:定期举办“班级双年展”,赋予学生创作成果展示与交流的仪式感。

三、典型实践案例与策略解析

案例1 :石首市“长江生态美育”主题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路径:

自然观察(江豚形态写生) $$ 文化探究(《长江万里图》艺术赏析) $$ 创意表达(陶艺江豚创作)→ 成果展示(校园生态艺术节)

美育核心价值:将造型训练与生态保护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生态之美”与“人文之善”的内在统一。

案例2 :护国镇中心小学“剪纸 + ”项目式学习

创新实施策略:

技法突破:通过阴刻阳刻分类游戏降低学习难度;

文化解码:结合“鱼跃龙门”纹样解读传统农耕文明中的吉祥寓意

实践应用:设计剪纸灯箱用于社区公共空间美化。

成果转化:学生作品入选“全国少儿非遗展”并获金奖,实现美育成果的社会辐射效应。

四、实施保障:美术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重构美育导向的教师能力模型

pie

title 美术教师核心能力构成

“审美鉴赏能力” : 35

“文化解读能力” : 25

“跨学科设计能力” : 20

“技术融合能力” : 15

“评价引导能力” : 5

(二)构建“高校- 教研机构- 学校”协同培养共同体

1. 高校资源赋能:师范院校开设《美术课程美育转化》工作坊,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2. 教研专业引领:地方教研室组织“经典艺术作品中的美育密码”专题研

修(如吴江东团队对潘天寿作品的深度解析);

3. 校本实践创新:学校成立“美育教师工作坊”,通过课例研磨、跨校协作提升教学能力。

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本质上是将技能训练升华为审美启蒙、将知识传授转化为价值塑造的育人过程。通过课堂主渠道的深度变革、跨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文化情境的沉浸体验以及多元评价的动态激励,美术教育方能实现从“技法传授”到“心灵培育”的根本性转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大美育”理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美育生态,让每一位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培育发现美的敏锐感知、创造美的实践能力、传承美的文化自觉,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审美根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石首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 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大比武优秀案例集 [Z].2025.

[3] 吴江东 . 形式地看:美术教学中的视觉思维训练 [J]. 中国美术教育 ,2024(2).

[4] 护国镇中心小学.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Z]. 课题成果报告 , 202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Z].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