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导向下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优化策略
李涛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八中学 050000
高考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核心功能,考查内容涵盖“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考查要求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翼”)。这要求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不仅要夯实必备知识,更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如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和应对复杂情境的关键能力(如信息整合、科学探究、思维建模等)。在人教A 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依据一核四层四翼优化复习课教学,是当前亟待探索的课题。
一、明确复习重点,关注知识交汇
在高三数学复习阶段,教师需从近三年高考真题中分析命题规律,明确体现综合性考查的重点。以人教 A 版教材为例,分析 2022-2024 年全国卷可知,导数与函数的综合(如 2024 年新课标 I 卷第 21 题,融合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单调性)和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如 2023 年全国乙卷第 17 题,结合向量数量积、三角恒等变换求最值)是高频交汇点,这类题目直接考查学生整合不同模块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关键能力。
优化策略:1. 统计真题知识点组合频率,确定高频交汇重点;2. 精选教材配套习题(如选择性必修二第 89 页导数与函数综合题)作为基础;3. 设计变式训练,提升综合运用能力。例如,解析几何复习应避免题海战术,精选融合直线方程、圆的性质、距离公式的综合题(如 5 道),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强化信息整合与综合建模的素养,有效落实四翼中的综合性考查要求。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高三数学复习课需要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思考。根据人教 A 版教材特点,建议采用以下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立体几何的证明题感到困难。在复习必修二《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这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实际例子:黑板边线与地面的关系、日光灯管与墙面的位置等。然后提出问题:“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垂直关系?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判定线面垂直?”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很快就回忆起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该平面的判定定理。这时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教材第 72 页的例题 3,要求每组至少找出两种证明方法。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到用向量法,有的则用几何法,通过交流,学生自然掌握了不同解法的适用场景。这种教学方式有几点优势:一是通过生活实例引发思考,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二是小组讨论能激发思维碰撞,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解题思路;三是回归教材例题,确保复习内容紧扣考纲。
三、强化知识迁移,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需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构建网络,这是发展学科素养(如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的基础。人教 A 版教材各章节内在关联性强,需教师引导发掘。举例来说,在复习选择性必修一《圆锥曲线》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先让学生单独回顾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然后给出一个具体问题:过定点(2,1) 的直线与椭圆 x2/4+y2=1 相交于A、B 两点,求 AB 中点 M 的轨迹方程。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融合了多个知识点:直线方程、曲线交点、中点坐标公式、参数消元等。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同学想到用点斜式设直线方程,联立椭圆方程求交点,再用中点公式表示 M 点坐标。这时再进一步追问:能否用参数法解决?向量方法是否适用?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自然地把必修二《直线与方程》、必修三《平面向量》等知识联系起来。在解题过程中,有学生发现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需要单独讨论,这正是培养严谨思维的好机会。
四、回归教材,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性是“四翼”之首。教师需引导学生吃透教材(特别是人教 A 版)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掌握命题基本思路和解题通性通法,筑牢必备知识根基。
以《导数及其应用》为例,可给出这道题:函数
,要求:(1)
求单调区间;(2) 求极值;(3) 画出大致图像。在复习时,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这道基础题,确保所有人都能掌握基本解法。然后进行变式训练:把函数改为
,讨论 k 取不同值时函数的极值情况。这个改动虽小,但立即提升了思维难度,学生需要结合二次函数根的判别式来分析问题。
让学生思考:如果把三次项系数改为参数 a,结论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层层递进,学生不仅巩固了导数应用的基本方法,还学会了处理含参问题的一般思路。最后再回归教材,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几个要点:一是例题选择要精准,最好是教材中承上启下的典型题目;二是变式设计要合理,不能偏离考纲要求;三是最终要回到教材,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实践证明,用好教材例题进行变式教学,比盲目刷题更有效率。
五、查漏补缺,补齐知识短板
在高考冲刺阶段,很多学生容易陷入只做难题的误区。其实,与其在压轴题上死磕,不如先把那些看似简单却常出错的送分题牢牢抓住。比如教师可让学生们重做近三年高考真题中的概率题。结果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条件概率问题上栽跟头。比如 2024 年全国卷那道已知两个事件独立,求条件概率的题目,很多学生直接把独立事件和互斥事件搞混了。针对这个问题,可带着学生重新梳理教材的概念辨析,用具体的例子说明:独立是指发生概率互不影响,互斥则是不能同时发生。
建议教师可收集学生近期的错题,统计出错频率最高的三个知识点,用专门的课时进行突破。比如用一节课专攻概率计算,一节课解决复数运算,一节课训练算法框图。这种有针对性的补漏,往往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明显的分数提升。
结语
高考评价体系的实施为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应根据这一评价体系的要求,优化复习课教学策略,明确复习重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知识迁移,回归教材,查漏补缺等。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复习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
参考文献:
[1] 杨俊祥 , 李红庆 . 高考评价体系下数学微专题复习的设计——以数列微专题复习设计为例 [J]. 新教育 ,2023,(22):29-31.
[2] 余铁青 . 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的数学试题评析与复习策略 [J]. 中学课程资源 ,2021,17(09):72-73+77.
[3] 李佳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复习教学策略研究 [J]. 高考 ,2024(2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