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种植业土地流转对种植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
曾普洛
重庆市永川区茶山街道竹海办事处 重庆永川 402160
一、引言
1. 背景与意义
在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土地资源重新配置的需求日益迫切。土地流转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基层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核心,其土地流转实践对种植管理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深入探究这一影响,不仅有助于揭示土地流转引致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更能为制定科学的种植管理策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2. 方法与创新点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土地流转与种植管理动态;深入基层获取第一手流转数据;选取典型案例剖析具体影响。创新点在于:不仅关注土地流转对种植管理的直接影响,更深入探讨其深层次机制和原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为实践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
二、土地流转对种植管理的积极影响
2.1 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
土地流转显著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原本分散、细碎的土地得以集中,为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规模经营不仅降低了单位面积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土地集中,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主体凭借规模优势和专业知识,能够更科学地进行种植管理,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他们往往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技术与设备更新
土地流转还加速了先进种植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农业经营主体更有动力和能力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如生物育种、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还有助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土地流转推动了机械化、智能化设备在种植中的普及。现代农业机械和智能设备的应用,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如无人驾驶的播种机、收割机和智能温室等,都能够实现精准作业和高效管理,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2.3 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流转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国家及农业部门可以引导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条件,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土地流转还促进了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随着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农业劳动力得以解放,部分农民可以转向非农产业或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而资金的集中投入,则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三、土地流转对种植管理的消极影响
3.1 土地利用问题
土地流转易诱发短期化利用行为。部分流入方为追求短期收益,过度耕作、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地力衰退、土壤污染及生态破坏(如水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监管缺位下,还可能引发耕地非法占用、林地滥伐等资源浪费问题。
3.2 利益相关者矛盾
流转涉及农民、经营主体、村集体与政府多方利益冲突:农民担忧失去土地保障;流入方压价扩规;村集体因权属模糊、利益分配不均难以协调。这些矛盾可能阻碍流转进程,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3.3 经营风险增加
规模化经营加剧三重风险:
市场风险:专业化生产加深对市场依赖,价格波动易造成重大损失;
自然风险:大面积种植面临旱涝、病虫害时脆弱性更高,经济损失放大;
政策风险:农业政策调整可能直接影响经营预期与收益。
四、土地流转对种植管理的积极影响
土地流转对优化种植管理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
政策法规完善: 完善土地流转法规政策是基础,需明确合法性、规范程序、保障权益。建立监管评估机制,严格监督流转后土地用途,防止非法占用或变更,定期评估效果以调整优化政策。
农民权益保障: 保障农民权益是核心。规范流转合同,明确权责,确保农民获得合理收益。提供就业培训与社保支持,拓宽就业渠道,减少失业风险。建立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机制。
种植管理优化: 流转促进种植管理的精细化与高效化。农业部门需制定科学的区域种植规划(基于气候、土壤等),引导适宜作物选择与种植方式。加强先进种植技术与管理的推广指导,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等支撑科学决策。
风险防范机制: 应对流转后风险需健全防范体系。强化市场风险预警(通过监测分析市场波动),提供决策参考。建立农业保险等自然风险分担机制,鼓励经营主体参保,降低灾害损失。政府需加大农业保险扶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五、代表性地区土地流转分析
5.1 典型地区案例选取
为深入分析土地流转对种植管理的影响,选取了三个代表性地区:
东部沿海 A 市: 经济发达,土地流转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流转率高,主要流向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中部 B 县: 政府引导土地流转,规模适中,主要流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西部 C 乡: 流转进程相对较慢,近年扶贫政策推动下加速,主要流向种植大户、农业企业。
5.2 土地流转实践与成效
A 市:通过流转打造特色农产品园区(蓝莓、有机蔬菜),引入先进技术实现节水增产。
吸引加工企业,发展农业旅游,政府提供服务与补贴,形成完整产业链。
成效: 农业增值显著,农民增收,土地流转率高达 70% 。
B 县:政府引导流转至家庭农场/ 合作社,聚焦水稻种植。
推广精准灌溉、有机肥,实现化肥减量、粮食增产,发展生态农业提升附加值。
成效: 新型主体增多,带动就业增收,实现生态与发展平衡。
C 乡:在扶贫政策支持下,聚焦中药材种植,建设高标准基地,引入科技节省成本、提升品质。拓展销售渠道,打造品牌,为贫困户提供就业与分红,加大科技培训。
成效: 激活农村经济,促进增收。
经验总结与启示:模式结合: 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精细管理: 注重科学规划与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绿色发展: 发展生态、绿色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土地流转和产业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些实践成效与经验,为各地推进土地流转和优化种植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揭示了土地流转对种植管理的双重影响。其积极作用显著,体现在推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促进技术与设备更新,优化资源配置。然而,消极影响亦不容忽视,包括加剧土地利用问题、激化利益相关者矛盾及增加经营风险。
针对挑战,本研究提出有效策略:完善政策法规保障基础,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优化种植管理技术,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实践验证,这些策略显著缓解了流转的负面效应,有力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研究需聚焦以下方向:深化土地流转市场化机制,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强化农民权益保护,构建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赋能种植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同时,加强土地流转与农村生态环境关系研究,平衡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目标。
参考文献:
[1]《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作者:李晓明,王红霞,张伟《中国农业经济》2018 年第3 期
[2]《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作者:赵勇,刘静,王芳《农业经济问题》2020 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