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规模化猪场保育养猪养殖技术的关键点探讨

作者

朱春阳

江苏省宝应县夏集镇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办公室 江苏省宝应县 225824

引言: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猪肉作为主要动物蛋白来源,其市场需求量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尽管如此传统散户养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市场对于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以及食品安全所提出严格要求,所以规模化养猪场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为行业发展主流趋势,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体系当中,保育阶段占据着极为重要位,这是因为它不仅是仔猪从依赖母乳转向独立采食生理适应期,更是决定后续育肥效果以及最终经济收益关键环节。

保育阶段仔猪通常处于断奶后 3 至 10 周龄这个区间,体重从 6 至 8 公斤增长至 25 至 30 公斤,在此期间仔猪经历着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生长发育等方面重大变化,由于仔猪在断奶初期很容易出现应激反应,诸如采食量下降腹泻生长缓慢等问题,所以养殖场必须选用更加精细化以及科学化管理手段去处理各种挑战,与此同时,规模化养殖场通常饲养数千甚至上万头猪,如何在确保个体健康前提下实现批量化管理,已然成为现代养猪业所面临重要课题。

当前养猪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传统经验管理模式正在被数据化智能化现代管理理念所取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运用,为规模化猪场精准管理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但是技术进步并不意味着管理简化,它要求养殖从业者具备更高专业素养以及系统性思维能力,由此深入研究并总结规模化猪场保育养殖关键技术要点,对于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及长远价值。

一、环境控制的精准化智能管理

保育猪对于环境温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参数极为敏感,仅仅依靠人工巡检是无法满足精准调控需求,现代猪舍通常会部署多参数环境检测仪,以此实时采集温度湿度硫化氢以及氨气数据,并且通过无线网络将这些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当氨气浓度超过阈值时,系统会马上自动启动负压风机或者开启水帘降温,进而避免气体蓄积对猪群呼吸道产生刺激,同时,保育舍需要采用分层控温设计,由于面冷辐射容易导致仔猪腹泻,所以电热板或者暖系统必须保持30℃左右恒温,而空间温度则可以略低一些以便促进空气流通,需要注意是,环境调控并非是一成不变随着猪只体重增长,最适温度需要每周下调 1 至 2C ,并且通风量也需要相应增加以匹配代谢需求,还有就是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能够模拟舍内气流分布,优化设备布局,避免出现通风死角,这种动态调节机制不仅降低了能耗,还极大程度提升了猪群舒适度[1]。

二、精准营养支持系统

过渡期饲料适口性与消化率直接决定了仔猪采食积极性,而传统固定配方无法满足个体差异需求,现代饲喂站借助射频识别技术关联每头猪电子耳标,在调取其生长档案之后自动分配定制饲料,举例来说体重偏弱仔猪能够获添加血浆蛋白粉高乳糖粥料,而达标个体则会转为玉米 - 豆粕型干料,这种差异化投喂显著降低了腹泻发生率,饲喂设备本身也经历了技术迭代,保育猪精准饲喂机采用螺旋下料结构,配合称重传感器将误差控制在 10 克以内,同时料槽内置液位探头,干湿混合搅拌功能使饲料始终保持柔软状态,饮水系统同样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乳头式饮水器水压需要低于 0.3 兆帕,每分钟流量维持在 500 毫升左右,过高冲击力会使仔猪畏惧接触,在营养监测方面,每日采集剩余饲料样本分析水分与酸度,一旦发现霉变或者发酵异常,系统会立即暂停该批次饲料投放并提示更换,这种从原料到摄食全流程管控,不仅提高了饲料转化率,还减少了消化道疾病发生 [2]。

三、健康管理与疾病预控

鉴于母源抗体逐渐消失这一情况,保育期成为猪群免疫空白高风险阶段,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行为监测摄像头捕捉异常征兆,也就是说当猪只蜷缩在角落且活动频率下降时,算法会把该猪只标记为疑似发病个体并通知兽医进行复查,在疫苗接种方面,电子耳标记录免疫计划与移动终端联动,以此提醒工作人员按时进行圆环病毒或支原体疫苗注射,同时还会自动生成可追溯电子台账,针对常见呼吸道疾病,舍内安装微酸性电解水喷雾装置每周进行三次环境消毒,其 pH 值处于 5.0-- 6.5 弱酸性环境能够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且无化学残留,对于已发病个体,早期隔离治疗至关重要,独立护理栏配备恒温电热板与专用通风口,在避免交叉感染同时维持舒适康复环境,除此以外定期采集鼻腔拭子进行 PCR 检测,建立病原库分析流行毒株变异趋势,为后续疫苗选择提供数据支撑 [3]。

四、分群转群与密度动态管理

混群应激是保育期增重缓慢主要原因之一,科学分群需要综合考虑体重性别以及性格等方面因素,猪只入场时先按体重大小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后 10%弱小仔猪单独组群并降低饲养密度至 0.4 平方米 / 头,而主流群体保持 0.3 平方米 / 头标准空间,每栏猪只数量建议控制在 25 头以内,因为猪只数量过多会导致采食竞争加剧,转群前两周开始进行环境适应训练,逐步调整新舍温湿度至与原舍相近,运输过程中选用专用恒温车辆以避免温度骤变,栏位设计采用可移动隔板结构,随着猪只生长扩大活动面积,在猪只体重达到 30 公斤以上阶段拆除部分隔板形成通栏,社交关系管理也不容忽视,在栏内悬挂橡胶玩具分散猪只注意力,减少咬尾等恶癖发生,分群并非一劳永逸,每周称重后对生长差异超过 15% 个体进行二次调栏,确保同栏猪只生长节奏一致,这种动态调整方式虽然增加了管理复杂度,但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体均匀度与出栏整齐性。

五、智能化数据驱动管理系统

海量数据采集与分析是现代猪场决策科学基础,但是分散子系统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新一代智能管控平台借助 5G 网络整合环境传感器饲喂设备以及监控摄像头实时数据,在云端构建数字孪生模型,比如通过对比不同栏舍日增重与采食量曲线,系统能够自动筛选出最佳温湿度组合方案 ; 而当某栏饲料转化率突降时,平台会同步调取环境历史记录与视频影像,快速定位通风不足或水源污染等潜在问题,管理人员通过手机端即可查看猪群生长趋势预测图,根据系统建议调整生产计划,这种数据驱动管理模式把经验判断转化为量化指标,使养殖过程具有可追溯性与可优化性,为持续改进生产性能提供了数字化支撑。

结语:规模化猪场保育技术核心在于将环境营养健康等要素进行系统化整合,而智能化设备是实现这一目标基础,从实时调控氨气浓度到精准配比粥料,每个细节优化都能累积为显著经济效益,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入应用,保育养殖将进一步朝着无人化与个性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高效环保动物福利平衡,对于养殖场而言,唯有持续跟进技术革新并注重实操细节,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领先位。

参考文献:

[1] 宋继鸿 . 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的优化措施 [J]. 畜牧业环境 ,2025,(10):135-136.

[2] 何 焕 炳 . 规 模 化 猪 场 保 育 猪 养 殖 技 术 研 究 [J]. 中 国 动 物 保健 ,2025,27(04):163-165.

[3] 邢晓临 . 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关键点研究 [J]. 猪业观察 ,2025,(0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