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露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文化馆 四川省宜宾市 644400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制定的一项全面性、长远性规划。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群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本文将从文化资源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多种策略促进群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二、乡村群众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1. 资源禀赋丰厚但认知与价值挖掘不足

中国乡村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积淀了极为丰厚的群众文化资源宝库。这包括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鲜活生动的民俗文化(如地方戏曲、民歌民谣、节庆习俗、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文化(如革命旧址、英雄事迹、红色歌谣)、以及充满智慧的农耕文化、生态伦理等。这些资源承载着独特的地方记忆、族群认同和精神内涵。然而,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对这些宝贵资源的认知普遍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一方面,许多深藏于民间、尚未被系统记录或认定的文化资源(如口述历史、濒危技艺、小众民俗)正面临被忽视甚至自然消亡的危险;另一方面,即使是已知的文化资源,其深层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及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也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评估和有效阐释,导致大量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未能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现实优势。

2. 专业人才与团队支撑严重匮乏

群众文化资源的系统性开发、科学化管理、创新性转化以及市场化运营,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亟需具备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社区营造等多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及专业团队。然而,当前乡村地区面临严峻的人才短板。本地具备相关专业素养的人才稀缺,且因待遇、发展平台等因素大量外流;外部专业人才因工作环境、配套条件等限制,引进困难且难以长期扎根。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专业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难以满足高水平开发管理的需求。这种人才队伍的薄弱,直接导致了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策划水平不高、管理手段粗放、运营模式单一、资源转化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文化资源活力的释放。

3. 整体规划缺位与科学论证缺失

乡村群众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的整体规划和建立在充分调研、严谨评估基础上的科学决策。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资源普查不全面、价值评估不深入、市场分析不充分,导致开发方向模糊、重点不突出、项目同质化严重(如盲目模仿古镇古街模式)。更为突出的是,“重开发、轻保护”、“重硬件、轻内涵”、“重政绩、轻实效”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在缺乏科学论证和生态承载力评估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甚至破坏性的开发(如过度商业化改造、拆真建假),不仅造成宝贵的原真性文化资源的损毁或异化,还可能破坏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原有的社会文化生态,导致文化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和“建设性破坏”,背离了乡村振兴的初衷。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群众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策略

1. 夯实根基,全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是群众文化资源得以展示、传播、服务和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平台。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

在硬件提升方面,需要新建或升级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乡村戏台、非遗展示馆(传习所)、乡村记忆馆等场所,使其具备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的基本功能。还要注意数字化赋能,建设乡村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电子阅览室,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存储和传播,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拓宽文化服务覆盖面,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2. 彰显特色,深入挖掘与创新传承地方文化精髓:

乡村文化资源的生命力在于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开发管理的核心在于“在地性”。

首先是系统梳理与价值提炼,要组织专业力量深入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建立详实档案,深入研究其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提炼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

第二要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要大力支持传统节日(如庙会、社火、歌圩)、民俗活动(如婚丧嫁娶习俗)、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如编织、刺绣、陶瓷)

的活态传承。鼓励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改良传统手工艺产品,结合当代艺术形式演绎传统故事。

第三是品牌塑造与体验营造,要围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如“一村一品”、“一镇一韵”),策划特色文化节庆、民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等项目,让游客和村民沉浸式感受地方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 人才驱动,着力培育与引进专业化队伍

第一个方面是要注意本土人才培育,如实施“乡村文化能人”培养计划,针对村干部、文化专干、非遗传承人、文艺骨干、返乡青年等开展系统性培训,提升其文化资源保护、项目策划、活动组织、经营管理等能力。建立激励机制,认可其贡献。

第二是要做好外部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文化策划师、设计师、运营管理人才、营销专家等专业人才以项目合作、驻村指导、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探索“乡贤回归”工程,鼓励退休文化工作者、专家学者返乡贡献力量。

4. 规划引领,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整体规划

要在全面普查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制定专门的《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规划应明确保护范围、开发原则、重点领域、空间布局、项目时序、保障措施等,强调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特色发展。

对具体开发项目进行严格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估,确保项目符合规划要求、尊重文化本真、契合市场需求、具备可操作性。建立项目审批、监管、评估的全过程管理机制,杜绝盲目开发和破坏性建设。

5. 教育浸润,深化文化教育与普及推广

要将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纳入乡村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校本教材,通过故事、音乐、美术、手工、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小了解、热爱和认同家乡文化。加强相关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充分利用农村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展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面向全体村民,特别是中青年群体,常态化开展文化讲座、技艺培训、读书会、文艺展演、电影放映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送文化知识、活动信息。

四、结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特色、培养专业人才和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加强文化教育与普及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未来,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创新的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乡村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柏桦 .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N]. 陕西日报 ,2025-04-30(011).

[2] 侯庆萍 . 群众在家门口乐享优质公共文化资源 [N]. 日照日报 ,2025-04-28(A02).

[3] 黄 琳 清 . 繁 荣 发 展 乡 村 群 众 文 化 工 作 策 略 研 究 [J]. 文 化 月刊 ,2025,(03):105-107.

[4] 乔妙 .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原文化与旅游 ,2025,(05):34-36.

姓名刘露(出生年-月1987.10),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四川兴文,职位兴文县文化馆副馆长,职称: 馆员, 研究方向: 群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