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施工中防水技术的应用与优化分析

作者

管淑月

身份号码 130702199503051266

引言:

防水是建筑工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居住度。当代建筑不管从高度上还是从地下室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建筑功能日趋复杂,对防水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建筑施工中科学应用防水技术并不断优化,成为了工程建设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建筑施工中防水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卷材防水技术

防水卷材凭借其施工便捷、防水性能稳定的特点在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常用的防水卷材包括沥青基卷材和高分子卷材。以某工程地下室防水为例,设计采用厚度 3mm ,宽度 1m 的 II 型聚酯胎 SBS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平面部分用量约 3300m2 ,立面用量 3500m2 。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卷材铺贴的搭接宽度,一般保持在 3035cm 。在转角、落水口等薄弱部位适当增设附加层。采用喷枪加热的方式使卷材充分粘结,做好封口处理,防止渗漏。

(二)涂料防水技术

涂料防水技术具有无接缝、涂层连续的特点。常用的防水涂料包括水泥基、沥青基和聚氨酯等。以聚氨酯涂料为例,其固化后能在基层表面形成一层柔韧、具有优良拉伸强度的防水涂膜。某地下车库顶板防水层设计采用厚度 1.5mm 的聚氨酯涂料,涂料用量约 1.5kg/m2 。涂刷时应连续均匀,每遍涂刷方向与上一遍交叉呈 90 角,避免漏涂。为增强防水效果,可在涂层内部铺设一层网格布。涂层固化后应做好针孔、砂眼的修补,确保涂层的完整性。

(三)透明防水技术

近年来,透明防水技术凭借保护建筑物原貌、改善建筑美观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青睐。其主要应用于古建筑、文物保护等对防水材料外观有较高要求的领域。例如,某古建筑群修缮工程的屋面和墙面均采用硅烷浸渍型防水剂。该类防水剂能渗透到建筑材料内部,在孔隙中形成疏水膜,阻止水分进入,同时不改变建筑材料的外观。施工时应均匀涂刷,覆盖建筑材料的全部表面。一般采用23 遍的工艺,总用量控制在 0.20.4L/m2 。

(四)混凝土自防水技术

利用掺加防水剂、防水粉等外加剂提高混凝土自身的抗渗性能,是现代建筑施工中一种简便可靠的防水方案。如在某地下室底板混凝土中掺加聚合物乳液、流动化剂等外加剂,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吸水率,28d 龄期抗渗等级可达P10 以上。外加剂的掺量应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并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施工中应做好拌合均匀,浇筑振捣密实。后期还应做好混凝土养护,避免塑性收缩开裂。

二、建筑施工中防水技术的优化策略

(一)科学选择防水材料

设计者应根据国家和行业相关规范,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防水等级、荷载条件、使用环境、成本预算等因素,优选防水材料。当前,建筑防水材料日新月异,许多新型材料脱颖而出。例如 TPO 防水卷材以其优异的耐老化性、耐根穿刺性广受青睐 ; 喷涂速凝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具有无接缝、施工便捷、与基层粘结力强等特点; 聚合物水泥基复合防水涂料兼具水泥基和聚合物的优点,抗裂、耐磨性能突出。因此,设计中在满足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应积极采用新材料,通过先进材料的应用来提升建筑物的整体防水性能。此外,材料的耐候性也是选型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对于建筑物的外露部位如屋面、外墙等,长期暴露在户外环境中,需要抵御紫外线照射、风雨侵蚀、温度循环等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防水材料必须具备优良的抗老化性能。针对不同的暴露环境可选用高分子防水卷材、喷涂聚脲防水涂料等高性能材料。最后,材料进场后的验收和复试也不可忽视。应严格按照合同和规范要求,对材料的各项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二)优化施工工艺

施工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带来防水隐患。以常见的卷材防水施工为例,铺贴前基面处理至关重要。应彻底清除基面上的浮灰、油污等杂物,并对墙面进行找平处理,消除凹凸不平。阴阳角作为防水易发生渗漏的薄弱部位,应采用圆弧形附加层进行特殊处理,附加层的弧形半径不宜小于 50mm ,防止卷材在阴阳角处产生褶皱或翘边。

卷材铺贴时,搭接缝的设置也大有学问。搭接缝应错开排列,相邻两幅卷材接缝错开距离不应小于 500mm 。搭接缝的粘结须采用喷枪加热的方式,加热温度控制在 160180C ,以充分活化沥青,增强粘结性。卷材在立面收头时,收头高度应高出水平面 50cm 以上,在终端还需设置封闭,常采用塑料压条封口,并在压条上打胶密封。在管根、变形缝等部位增设 200mm 宽的附加层,分散应力,提高这些部位的防水可靠性。

对于涂料防水,涂层的均匀性和连续性尤为关键。涂刷应连续进行,无漏涂、露底。喷涂宜采用高压无气喷涂机,喷涂压力不低于 0.4MPa. 。喷枪与基面保持 400500mm 的垂直距离,匀速横向移动,每一遍喷涂应覆盖上一遍涂层。湿膜厚度是涂料防水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应严格控制在设计规定值,并用湿膜测厚仪实测,确保防水涂层的厚度均匀。涂层固化时间也应引起重视,聚氨酯、聚脲等涂料固化时间一般不低于 48h。固化后要认真检查,对针孔、砂眼、起泡等缺陷必须及时修补,确保涂层的完整性。

(三)加强质量控制

施工前,应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按照规范要求对基层进行联合验收,重点检查基面强度、平整度、干燥度等指标,只有合格的基层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防水材料进场时,要严把质量关,查验出厂合格证明和性能检测报告,对关键性能指标进行平行检测,确保材料质量过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尤为关键。应严格执行 " 三检 " 制度,坚持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质量员要加大巡检力度,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都要进行严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督促整改到位。隐蔽工程还应在监理工程师见证下进行验收,经检测合格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重要的防水节点和细部构造,要组织技术交底会议,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旁站监督。施工全过程的资料和数据要详细记录归档,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档案。

防水工程的质量检测应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开展渗水实验、闭水实验、蓄水实验等,科学评价防水系统的完整性和水密性。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如红外热成像、电容检漏等可用于排查防水层的隐蔽缺陷。大型防水工程还可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关键部位布设传感器,实时监测渗漏等危险因素,通过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为质量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

综上所述,防水作为现代建筑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工程建设应紧跟防水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步伐,科学应用,优化方案。同时应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全过程控制,注重后期维护,形成完善的建筑防水技术保障机制。只有在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精益求精,才能为建筑的安全和耐久提供坚实可靠的防水屏障,为人民群众营造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永沛 . 建筑施工中防水技术的应用与优化分析 [J]. 中国住宅设施,2025,(03):73-75.

[2] 齐红强 . 建筑施工中的防水防渗技术及应用的相关分析 [J]. 砖瓦,2021,(01):185-186.

[3] 吴伟康 . 建筑施工中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J]. 农家参谋,2020,(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