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缺陷成因与控制路径研究
谭建军
湖北省安陆市通联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安陆市 4326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工程质量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施工阶段作为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质量水平直接决定了最终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渗漏、空鼓、材料老化等质量缺陷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还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潜在威胁。针对施工阶段质量缺陷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科学有效的控制路径,对于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缺陷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人员因素
建筑工程施工一线人员素质直接决定施工质量。首先,施工人员中普遍存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特别是劳务工队伍中新工人比例较高,缺乏系统培训,操作中容易出现钢筋绑扎不规范、混凝土浇筑振捣不到位等问题。其次,质量意识淡薄,有些项目存在赶工期、抢进度的现象,导致施工人员忽视工艺规范,违规操作频发。此外,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质量管理意识不足,也加剧了质量缺陷的发生。
(二)材料因素
施工材料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际工程中,因成本压力或采购管理不严,存在使用非标或不合格材料的现象。例如,钢筋存在强度等级不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要求 HRB400 实际使用 HRB335),混凝土原材料配比不科学,导致强度不达标。材料检验不到位,尤其是水泥、砂石料未按规定批次送检,造成隐患。同时,材料储存不规范,如钢筋露天堆放易锈蚀,砂石料混入杂物,也会影响施工质量。
(三)设备与工艺因素
施工设备老化或配置不足同样是质量缺陷的重要诱因。部分中小型建筑企业仍使用性能不稳定的二手机械设备,如混凝土搅拌机拌合不均、塔吊运转不平稳。工艺方面,模板安装不规范、混凝土养护时间不足、钢筋焊接工艺落后等问题较为突出 [1]。例如,模板拼缝不严易导致混凝土蜂窝麻面,焊接接头强度不足可能引发结构安全隐患。施工技术交底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落实至每个岗位。
(四)管理因素
建筑施工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直接关系工程质量。部分项目在施工组织设计方面存在不完善现象,缺乏详细的质量管理方案。质量检查制度不健全,项目部未建立完善的隐蔽工程验收、分项分部工程验收记录,导致问题隐蔽化。技术资料管理混乱,如施工记录、材料进场报告、检测报告缺失或存档不规范,影响后期质量追溯和责任认定。
(五)外部环境因素
施工现场受自然环境影响显著,尤其是在沿海、高温、高湿地区。如高温天气易导致混凝土水化不完全,强度不足;雨季施工混凝土养护条件不良,增加渗漏风险。此外,政策法规不完善或执行力度不足也是一方面,部分地区缺乏严格的建筑市场准入管理,导致无资质单位违规施工,进一步加剧质量问题。
二、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缺陷的表现形式与影响
(一)常见质量缺陷类型
首先是结构裂缝问题。包括梁、板、墙体等部位出现的温度裂缝、收缩裂缝、沉降裂缝和荷载裂缝 [2]。以普通混凝土结构为例,裂缝宽度超过 0.3mm 即可能影响防水和耐久性。其次是渗漏问题,特别是在屋面、地下室和卫生间区域,常因防水层施工质量不达标、管道穿墙部位处理不规范而导致渗漏。第三,表面装饰质量缺陷,如抹灰层空鼓、脱落,瓷砖空鼓比例超过 5% 即超出规范的要求。最后,隐蔽工程问题,如水电管线铺设不符合设计要求,未设置保护套管,电线接头未采用正规连接方式,存在安全隐患。
(二)质量缺陷对工程项目的具体影响
质量缺陷首先影响结构安全性,严重裂缝或焊接部位失效可能导致结构整体稳定性降低。其次影响使用功能,例如渗漏导致内墙装饰层发霉、脱落。第三,维修成本高昂,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统计,建筑后期维修费用可占总造价的 5%-10% 。此外,企业信誉受损,影响后续市场竞争力,甚至引发法律责任与索赔纠纷。
(三)案例分析
以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为例,因施工阶段未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工艺,盾构隧道出现多处环缝渗漏。经检测,混凝土强度低于设计值 15% 以上,导致后期必须进行注浆加固处理,增加施工成本约 1200 万元,工期延误 3 个月。成因主要包括材料选用不当、施工操作不规范和管理监督不到位。
三、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缺陷控制路径研究
(一)完善施工管理体系
应构建以项目经理为核心,技术负责人、质量员、施工员协同作业的管理机制。明确各岗位职责,落实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细化质量控制措施,并根据工程特点制定专项施工方案。例如地下室防水工程应单独编制防水施工方案,并明确节点做法、施工流程、检验标准。
(二)强化人员素质建设
企业应定期组织施工技术培训,内容包括最新施工规范、设备操作标准、质量验收要求等。培训应结合实际项目案例,提升实操能力。同时建立质量考核制度,将质量责任细化到个人,实行“奖优罚劣”机制。通过张贴现场质量样板、设置质量警示标志等方式,增强一线工人的质量意识。
(三)材料与设备控制
严格执行材料采购程序,优先选择具有国家检测合格证书和符合 GB 标准的建材产品。所有钢筋、水泥、砂石料进场必须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符合设计强度等级要求。材料储存方面,设立专用材料库房,钢筋采用防锈涂料封闭,水泥防潮防湿,砂石分区堆放。设备方面,施工单位应定期对塔吊、混凝土泵车、搅拌站进行保养和校准,防止设备故障影响施工质量。
(四)施工工艺优化
推广现浇混凝土自密实技术、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等先进工艺。例如,采用 C40 自密实混凝土,有效减少蜂窝麻面和施工裂缝[3]。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工序控制,钢筋绑扎采用机械连接,符合相关规定。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按温控曲线进行养护,保证28 天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五)监督与检查机制建设
施工企业内部应建立分项、分部、单位工程三级质量验收体系。施工过程由专职质量员进行巡查,每天不少于两次。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进行关键工序抽检,如混凝土强度、焊缝质量、防水层厚度检测等。政府监管方面,应加强施工现场抽查频率,推动信用评价机制,定期公布企业质量信用等级。
(六)信息化手段应用
全面推广 BIM 技术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通过三维模型进行施工方案模拟与碰撞检测,减少设计与施工误差。利用物联网传感设备实现混凝土温度、湿度实时监控,及时调整养护措施。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平台,统一归档施工记录、材料检测报告,实现质量问题可追溯管理,推动施工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升级。
总结: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缺陷的产生具有多方面因素,涉及人员、材料、设备、工艺及管理等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强化人员培训、严格材料设备控制、优化施工工艺、健全监督机制和信息化手段应用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质量缺陷发生率,提升工程整体品质。推动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保障建筑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促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磊 . 超高层建筑缺陷柱置换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 [J]. 四川建材 ,2024,50(04):21-23.
[2] 许换治 .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运用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4,22(20):49-51.
[3] 梁莉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J]. 四川建材 ,2024,50(10):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