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信息化和测绘工程质量管理
安娜
身份号码 130702199411250348
引言:
工程测量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环节,其精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刻改变着传统测量作业模式和质量管理理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涉及测量方案设计、作业过程控制、成果质量检验等多个环节,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来保障测量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构建现代化测量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
信息化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以保障测量工程的质量水平和技术安全。当前 GPS 定位、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测等新兴技术在精度指标、作业流程、质量检验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不同项目间技术应用标准不一,影响了测量成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建立健全的技术标准体系需要从测量精度标准、作业技术规程、质量检验方法等多个层面入手,形成完整的标准框架。
技术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体现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反映当前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要考虑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GPS 网络 RTK 技术的精度标准需要根据不同工程类型和精度要求进行分级制定,平面精度可分为 ±1 厘米、 ±2 厘米、 ±5 厘米等不同等级,高程精度相应制定为 ±2 厘米、±3 厘米、±1 分米等标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点云密度、扫描精度、数据处理流程等技术参数需要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技术要求,确保扫描成果满足后续应用需求。
质量检验标准的建立需要与测量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传统的检验方法已难以适应信息化测量成果的质量评价需要。数字化地形图的质量检验需要建立包括几何精度、属性准确性、逻辑一致性、完整性等多维度的质量评价体系。三维模型的质量检验标准需要从模型精度、纹理质量、拓扑关系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为三维测量成果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标准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动国内技术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轨。
二、完善测绘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需要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机制,从项目立项到成果交付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和控制措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应当以 ISO9000 质量管理标准为基础,结合测绘工程的专业特点,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项目前期的质量策划环节需要根据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明确质量目标、控制要点、检验方法和责任分工。
外业测量环节的质量控制需要建立严格的作业标准和检验制度,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控制测量作业需要严格按照测量规范执行,建立控制网的设计、观测、计算、检验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流程。GPS 网络 RTK 测量需要建立基准站设置、流动站观测、数据传输、精度检验等标准化作业程序,确保测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三维激光扫描作业需要制定扫描方案、现场作业、数据预处理、精度检验等技术流程,保证点云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内业数据处理和成果制作环节的质量控制需要建立数据处理流程标准和质量检验制度。测量数据的预处理需要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系统统一、异常数据剔除等工作,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地形图绘制需要严格按照图式规范执行,建立要素采集、符号化表达、拓扑关系构建等标准化流程。三维模型制作需要从点云处理、模型构建、纹理映射、精度检验等方面建立质量控制标准,确保三维成果的质量水平。
三、提升测绘人才队伍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信息化测量技术的发展对测绘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既需要扎实的测绘专业基础,又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增加 GPS定位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测、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测量技术的教学内容,培养适应技术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措施,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测量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配备先进的测量设备和软件系统,让学生能够接触和使用最新的测量技术。工程项目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选题需要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和技术发展趋势,鼓励学生进行技术创新和方法改进。
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帮助从业人员及时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技术培训内容需要根据技术发展和岗位需求进行动态调整,重点加强信息化测量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新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培训方式需要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技术认证制度的建立能够规范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行业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
四、建设智能化测绘工程信息管理平台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是提升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需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集测量作业管理、质量控制、成果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平台架构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支持不同测量技术和业务流程的集成应用。数据管理模块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存储格式,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管理和共享应用。
项目管理功能需要覆盖项目立项、方案设计、作业实施、质量检验、成果交付等全过程,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作业调度系统能够根据项目进度和资源配置情况,合理安排测量任务和人员设备,提高作业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移动作业终端的应用能够实现外业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支持现场质量检查和问题处理。GPS 网络 RTK 系统的集成应用能够为外业测量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确保测量精度和作业效率。
质量管理模块需要建立自动化的质量检验和评价功能,通过算法优化和规则引擎实现质量问题的自动识别和预警。数据质量检验算法能够自动检查测量数据的逻辑一致性、几何精度、属性完整性等质量要素,提高质量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质量统计分析功能能够对历史质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质量规律和改进方向。
结语:
工程测量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GPS 定位、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测等现代技术手段显著提升了测量精度和作业效率,而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的建设则为质量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在信息化环境下呈现出智能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发展特征,过程控制更加严密,质量评价更加科学,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刚艳 . 工程测量信息化和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12):236-238.
[2] 柴建全 . 测绘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探究 [J]. 中国新通信,2022,24(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