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装配式项目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

作者

王晓会

上海临港新片区住房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201306

引言

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装配式建筑凭借其高效、环保、质量可控等优势,逐渐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项目在工程造价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深入研究装配式项目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探索有效的造价控制策略,对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装配式项目概述及其对工程造价影响的多面性

1.1 装配式项目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装配式建筑是将建筑构件在工厂预制,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一种建筑方式。其具有施工速度快、现场湿作业少、资源节约、质量易于控制等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建筑技术的进步,装配式项目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住宅到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领域均有涉及。

1.2 装配式项目对工程造价影响的复杂性

装配式项目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构件生产环节来看,预制构件的模具成本、生产工艺成本等因素会增加初始投资;运输环节中,构件的尺寸、重量以及运输距离等会影响运输成本;现场施工环节,虽然减少了部分传统施工的人工和材料费用,但对吊装设备和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可能导致设备租赁和技术培训成本上升。此外,由于装配式建筑目前在市场上的认知度和应用规模有限,可能存在产业链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进一步影响造价。

2、装配式项目各环节对工程造价的具体影响

2.1 构件生产环节:成本增加与规模效应

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模具成本是重要组成部分。模具的设计、制造和维护需要较高投入,且模具的通用性较差,不同构件往往需要定制模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成本。生产工艺方面,相较于传统现浇工艺,预制构件生产需要更精准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如高精度的钢筋加工设备、自动化的混凝土浇筑设备等,这些设备的购置和使用成本增加了构件生产成本。不过,随着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的扩大,构件生产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当生产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单位构件的生产成本会有所降低,例如模具的分摊成本、设备的单位使用成本等都会减少。

2.2 运输环节:物流成本的挑战

装配式建筑构件体积大、重量重,运输难度较大。运输过程中需要特殊的运输设备,如大型平板拖车、专用的构件固定装置等,这增加了运输设备的租赁或购置成本。运输距离也是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长距离运输会导致燃料费用、过路费等大幅增加。此外,为确保构件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还需要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如使用缓冲材料、合理的构件堆放方式等,这些都增加了运输成本。若运输计划不合理,出现构件多次转运、空载返程等情况,会进一步加剧成本的上升。

2.3 现场施工环节:成本的增减并存

在现场施工环节,装配式建筑减少了大量的现场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等湿作业,相应地降低了部分人工成本和建筑材料浪费。但由于装配式建筑施工对吊装设备的依赖度较高,需要租赁大型塔吊等设备,设备的租赁费用、安装拆卸费用以及操作人员的人工成本较高。同时,为保证构件的精准安装,施工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这可能导致施工单位在人员培训方面投入更多成本。另外,若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如构件堆放混乱、吊装顺序不合理等,会造成施工效率低下,增加施工时间和成本。

3、装配式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应对策略

3.1 构件生产环节:优化设计与产业协同

在构件生产环节,通过优化构件设计来提高模具的通用性和复用率至关重要。设计单位应加强与构件生产企业的沟通协作,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减少特殊构件的数量,从而降低模具成本。同时,鼓励构件生产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构件的生产成本。从产业协同角度出发,建立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促进构件生产企业、原材料供应商、建筑设备制造商等相关企业的集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进一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

3.2 运输环节: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

针对运输环节成本高的问题,需进行科学的运输规划。在项目前期,根据构件生产基地和施工现场的地理位置,合理选择运输路线,综合考虑道路状况、运输时间限制等因素,避免运输路线迂回和拥堵。利用物流管理软件,优化运输调度,提高车辆的装载率和运输效率,减少空载和返程现象。此外,推动运输技术创新,研发新型的构件运输设备和防护技术。例如,设计更轻便、坚固的构件运输托架,既能保证构件的运输安全,又能降低运输设备的自重,减少燃料消耗;采用先进的减震、缓冲材料,提高构件在运输过程中的防护效果,降低运输损耗。

3.3 现场施工环节:精细管理与技术提升

在现场施工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控制成本的关键。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构件的吊装顺序和施工进度,避免因施工混乱导致的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加强施工现场的平面管理,规划好构件的堆放区域,确保构件堆放整齐、便于取用,减少二次搬运。同时,注重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熟练度和精准度,减少因施工失误造成的返工和浪费。在技术提升方面,积极引入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如采用高精度的测量定位技术,提高构件的安装精度;利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过程模拟,提前发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从而降低施工成本。

4、装配式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实际案例分析

以某装配式住宅项目为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优化构件设计,将原本多种规格的阳台板统一为两种标准规格,模具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模具成本降低约 25%. 。在运输环节,利用物流规划软件,对运输路线进行了优化,运输距离缩短了 15% ,同时合理安排运输车辆,提高了车辆装载率,运输成本降低了 12%. 。在施工现场,应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提前制定了科学的施工方案,施工效率提高了 20% ,人工成本和设备租赁成本均有所下降。通过以上措施,该装配式住宅项目的总造价较预期降低了 8%,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结论与展望

装配式项目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对工程造价有着复杂的影响。通过对构件生产、运输、现场施工等环节的深入分析,采取优化设计、科学规划、精细管理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控制装配式项目的工程造价。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产业链的逐步完善,装配式项目在造价控制方面将具有更大的潜力。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和管理创新,持续优化装配式项目的造价控制体系,推动装配式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廉 文 婷 .EPC 模 式 下 工 程 造 价 控 制 探 究 [J]. 中 国 招 标,2023,(10):149-151.

[2] 韦艳玲 .EPC 模式下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 [J]. 城市建筑,2020,17(05):192-194.

[3] 赵静,王俊杰 .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2,(11):93-96.

[4] 游建兰.EPC 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优化方案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3,22 (09):171-173.

[5] 王北艳.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控制研究 [J]. 新材料·新装饰,2023,5 (12):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