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文化习俗对阿鲁科尔沁长调特征唱法形成的影响探析
其勒木格
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 蒙古国乌兰巴托 15140
引言
阿鲁科尔沁长调是蒙古族长调音乐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承载着阿鲁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情感和文化认同。其独特的特征唱法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长调,这种独特性的形成与阿鲁科尔沁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入探究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阿鲁科尔沁长调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阿鲁科尔沁地区的地理环境
阿鲁科尔沁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其地理环境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地形地貌
该地区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广袤无垠的草原绵延起伏。这种开阔的地形使得声音能够在广阔的空间中传播,这对阿鲁科尔沁长调的唱法产生了影响。例如,长调歌手在演唱时往往会运用悠长、高亢的音高,声音能够在草原上传播很远的距离。这种高亢悠长的音高就像是在与辽阔的草原对话,使得长调的旋律能够跨越草原的每一个角落。而且,草原的地形起伏也为长调的节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歌手可能会根据在草原上行走或骑马时的节奏变化,在长调中融入一些自然而富有变化的节奏,如在旋律中出现一些长短相间的节奏型,仿佛是在模拟骑马时的马蹄声或在草原上漫步的步伐节奏。
(二)气候条件
阿鲁科尔沁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炎热。这种气候条件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在长调的唱法中。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大多在室内围坐在一起,此时演唱的长调音色往往较为温暖、醇厚。歌手会更多地运用胸腔共鸣,使声音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如同在寒冷的冬日里给人以温暖的慰藉。而在夏季,草原上生机勃勃,演唱的长调可能会更加明亮、清脆,歌手会适当调整发声的位置,增加头腔共鸣的比例,以表现出夏季草原的欢快和活力。
二、阿鲁科尔沁地区的文化习俗
阿鲁科尔沁地区丰富的文化习俗是阿鲁科尔沁长调特征唱法形成的重要源泉。
(一)畜牧生活
畜牧是阿鲁科尔沁蒙古族人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在长期的畜牧生活中,牧民与牲畜相伴,他们的生活节奏随着畜牧活动而变化。这种生活方式在长调唱法中有所体现。例如,在放牧时,牧民们常常对着牲畜唱歌,长调的节奏会比较舒缓,如同牲畜悠闲吃草的节奏。而且,长调中常常会出现模仿动物叫声的装饰音,如模仿羊叫的颤音等。这些装饰音不仅丰富了长调的旋律,也反映了畜牧生活与长调之间的紧密联系。另外,牧民在驱赶牲畜长途迁徙时,长调的旋律可能会更加悠长,这是为了在远距离传达信息,就像一种特殊的“牧歌信号”,通过独特的唱法让牲畜能够在广阔的草原上跟随牧民的指引。
(二)宗教信仰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对阿鲁科尔沁长调的唱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蒙古族传统宗教信仰中的萨满教和后来传入的藏传佛教都在当地有着深厚的根基。在宗教仪式中,长调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例如,在祭祀敖包等传统仪式上,长调歌手会以一种庄重、肃穆的唱法演唱。音高会更加稳定,节奏缓慢而规整,音色纯净而空灵。这种唱法旨在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使人们在聆听长调时能够感受到与神灵的沟通。宗教信仰中的一些理念也融入到了长调的演唱技巧中,如追求声音的纯净性,就如同宗教中对心灵纯净的追求一样。
(三)传统节日
阿鲁科尔沁地区的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平台。在那达慕大会等传统节日中,长调演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节日中的长调唱法具有鲜明的特色。由于节日氛围热烈、欢快,长调的节奏会变得更加明快,音高也会更加富有跳跃性。歌手们在演唱时会运用更多的装饰音来增加旋律的华丽感,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表达节日的喜悦之情。在节日里不同部落的歌手相聚,他们之间的交流和竞争也促进了长调唱法的发展。歌手们会相互学习、借鉴,将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技巧融合在一起,从而丰富了阿鲁科尔沁长调的特征唱法。
三、阿鲁科尔沁长调的特征唱法及其与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的联系
阿鲁科尔沁长调在音高、节奏、音色、装饰音运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唱法,这些特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密切相关。
(一)音高
如前文所述,受地理环境中开阔地形的影响,阿鲁科尔沁长调的音高往往较高且悠长。这种高音能够在草原上传播得更远,与当地广阔的空间相适应。在文化习俗方面,宗教仪式中的庄重演唱要求音高稳定,而节日中的欢快氛围则促使音高出现跳跃性变化。
(二)节奏
阿鲁科尔沁长调的节奏与当地的地理和文化紧密相连。从地理环境来看,草原地形起伏带来的行走或骑马节奏变化融入到了长调的节奏中。从文化习俗来说,畜牧生活的舒缓节奏使得长调节奏缓慢而富有变化,而节日的欢快气氛则让长调节奏变得明快。
(三)音色
在不同的地理和文化影响下,阿鲁科尔沁长调的音色也呈现出多种变化。寒冷气候下的室内演唱产生温暖醇厚的音色,而夏季草原的生机促使产生明亮清脆的音色。宗教仪式中的演唱追求空灵纯净的音色,这些都体现了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对音色的塑造作用。
(四)装饰音运用
阿鲁科尔沁长调中丰富的装饰音运用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畜牧生活中的动物叫声模仿成为装饰音的来源,节日演唱中的华丽装饰音则是为了增加表演性,这些都与当地的文化习俗息息相关。
结论
阿鲁科尔沁长调的特征唱法是阿鲁科尔沁地区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为长调唱法提供了自然的基础,而文化习俗中的畜牧生活、宗教信仰和传统节日则赋予了长调唱法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深入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阿鲁科尔沁长调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为其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林玉 , 那顺达来 . 跨农牧交错区饮食习俗分异与地理环境的耦合关系 [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32(04):36-39.
[2] 李润杰 . 浅论法律地理学研究——我国不同地理环境的法律治理 [J].边缘法学论坛 ,2023,(02):75-84.
[3] 邸晓蕊 , 姜金月 . 浅析历史地理环境与满族服饰关系 [J]. 西部皮革 ,2023,45(05):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