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校—家—社—医”协同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实践

作者

李丽丽

珠海市南屏中学 519000

一、引言

中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危机出现时,“校—家—社—医”协同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一初中生的心理危机事件为切入点,探索如何通过“校—家—社—医”协同合作干预心理危机。

二、心理危机案例分析

子涵 ( 化名 ) 就读初三年级,是一位性格文静,学习态度积极,人际关系良好的女孩。近日,班主任发现她精神萎靡不振,课上心不在焉,课后拖欠作业,课间默默哭泣。班主任多次找其沟通无果后,联系家长了解情况,但家长回复冷淡。于是班主任劝说子涵到学校心理辅导室求助。在心理老师的辅导下,子涵说出实情:数日前,她的爸爸遭遇意外突然离世,妈妈深受打击,情绪崩溃,无力照顾家庭。子涵对家中巨变感到彷徨无助,因而出现严重失眠,情绪低落,无心学习以及自残的行为。

三、“校—家—社—医”协同干预心理危机的步骤

(一)学校--- 发现危机,联动四方

1. 发现危机:在本个案中,是由与学生接触密切的班主任首先察觉学生的异常表现,发现危机。

2. 评估危机:班主任上报危机个案到心理辅导室后,由心理老师接手处理

(1)面谈学生,收集信息,了解个案详细情况。

(2)评估学生心理状态,判断心理危机等级。本个案被判为高风险(三级预警),并进入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库, 建议转介至医疗机构治疗。

(3)及时疏导和安抚学生情绪。在本个案里,子涵压抑悲伤,急需引导表达情感,宣泄负性情绪。

3. 上报危机:根据学校制定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方案的工作要求上报。

(1)心理老师把危机个案上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小组由校长牵头,成员包括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年级长、班主任以及心理老师、校医。

(2)召开心理危机工作小组联席会议,商定危机工作方案。同时,小组建立微信工作群,及时互通各方信息。

4. 处理危机:根据心理危机工作小组商定的方案开展工作。

(1)班主任迅速联系家长告知学生危机情况。

(2)心理老师联合班主任、科任老师、班干部和子涵的好朋友组成关注小组,对子涵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和帮助。

(3)家访与支援

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成员上门家访,了解子涵的家庭情况、困难以及帮助家长科学地认识孩子的危机情况,督促家长及早求医就诊。令人担忧的是,子涵妈妈的心理危机程度情况非常严重,根本无力顾及她的情绪。

(二)社会-- 运用资源,解决困难

1. 社区代表和社工上门家访。子涵所在社区工作人员和我校开会互通信息后,委派了党群干部和社工上门家访,了解子涵家庭的情况和需求。当社工发现到母亲心理危机的程度较高后,马上把她转介给社区的心理咨询师接受心理辅导。

2. 提供工作机会,鼓励子涵妈妈接触社会,自食其力。利用社区强大的社会网络,给子涵妈妈介绍了一份工作以维持家庭开支。

(三)医院-- 绿色通道,治疗与指导

1. 提供绿色快速就诊通道。医院开通心理转介绿色快速就诊通道,并指定专人进行追踪协调,实现快速转介与信息互通,让子涵避免预约困难、候诊时间长等问题,迅速得到专业的心理评治疗和辅导。

2. 构建医院 - 学校信息反馈机制,指导康复。心理老师透过医院联络人与子涵的接诊医生联系,及时交流她的校内情况和了解康复进度。接诊医生根据子涵的康复情况,给予专业的治疗建议,指导校方的危机干预工作,加快康复进程。

(四)家庭-- 恢复功能,开启保护

1. 恢复家庭功能:子涵妈妈接受心理辅导和治疗后,情绪得到调节,社会功能也在恢复,支撑起家庭的开销,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为子涵重建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

2. 情感支持:子涵妈妈情绪稳定后,也重视起孩子的心理问题,陪伴并鼓励孩子正视病情,积极带孩子接受心理辅导和治疗。

3. 相互鼓励:母女在这次危机中,建立了更紧密的沟通。母女共同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及对未来的积极期望,相互理解、支持和鼓励。

最后,子涵在“校- 家- 社- 医”协同的危机干预下,经过专业的治疗后,缓解了失眠和情绪问题,不再自残;在学校里,心理老师根据医院的反馈对子涵持续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社区定期回访,根据家庭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援助;在家里,妈妈的关爱、理解和陪伴,缓解了她的恐惧和焦虑,能更积极地展望未来。数月后,子涵情绪稳定,恢复了学习和社交的兴趣。

四、构建“校—家—社—医”协同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议

(一)完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足开齐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主题活动(如心理活动月、生命教育、挫折教育、五育并举跨学科融合心理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求助互助的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

2. 加强教师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学习识别学生心理危机的信号,掌握应对危机方法和技巧;组织教师参与心理危机模拟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心理辅导服务。

(二)加强家庭心理教育

1. 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意识

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途径,利用微信公众号、家长微课堂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知识,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

2. 配合学校干预工作

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和心理健康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配合学校的危机干预措施。

(三)强化社会支持体系

1.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利用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减少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关爱青少年的良好社会风气。

2. 提供社会支持资源

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中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如心理辅导进社区等。

(四)发挥医疗机构的专业作用

1. 提供专业治疗服务

派遣专业医生到学校和社区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

2. 加强医教结合

与学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培训,为学校心理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综上所述,“校—家—社—医”协同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重点在于以学校为纽带,促使四方形成合作局面,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学生度过心理危机。该机制是保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能为中学生提供全方位心理支持和帮助,有效预防和干预中学生心理危机,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完善协同干预机制,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娜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校家社医”四维体系探析 [J]. 河南教育 ( 高教 ),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