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刘红丽
驻马店市第二小学 河南省驻马店市 463400
一、趣味性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转移,情感和兴趣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驱动作用明显,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趣味性情境,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趣味性情境往往具有游戏性、互动性、规则明确等特点,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尤其在数学这种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里,趣味元素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使他们更愿意投入知识的探索之中。在教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20 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数字快站”的游戏。课前准备 1 到 20 的数字卡片,每人抽一张。游戏规则是老师说出一个条件,如“比15 小的数字”“偶数中最大的数”。学生听到指令后迅速反应,拿数字卡片的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的数字。游戏有胜出的机制,反应快、判断准的学生能得“数学之星”。积累的星星可以在周末换文具。这个过程中,学生兴奋又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反复练习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数字的认识和比较。课堂节奏紧又活,本来挺枯燥的东西变得有趣起来,学生不再怕数学,抢着回答问题,举手发言。课堂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
二、生活化情境拉近数学与学生们的距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习过程更自然、有趣。在讲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背景情境:学校要铺设一个新的草坪运动区,运动区的形状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底长 12 米,高 6 米,一块草坪的面积是 0.5 平方米。问题是:同学们,当当小小设计师,算一算要铺满整个运动区需要多少块草坪?情境展开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设定,图示地面形状,呈现已知和未知数据,鼓励学生合作探究面积公式的由来,然后引导学生尝试计算所需的草坪数量,再让学生结合小组讨论得出解决办法。整个环节围绕“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展开,既提升了学生对面积知识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涨,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计算公式,而是带着“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去思考和求解,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问题性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小学生对于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总是充满了兴趣,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置有悬念、有探索空间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从“听讲”变为“思考”,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问题情境可以以讲故事、设谜题、角色扮演等形式展开,让学生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去寻找答案。在讲授“路程、速度和时间”的知识时,教师就创设了一个森林运动会的故事情境。松鼠琦琦、兔子贝贝、猴子兰兰三个小动物一起参加了比赛,赛后,他们各自夸耀自己的成绩:琦琦跑了260 米,用时4 分钟,贝贝跑了 220 米,用时 3 分钟,兰兰跑了 220 米,用时 4 分钟。故事讲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谁跑得最快?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一组问题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去比较,去推理,在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用“每分钟跑多少米”的方法进行比较,最后引导学生得出“速度 Σ=Σ 路程 ÷ 时间”的公式。学生在讨论中反复比对、计算、争论,完成了一个从问题出发到公式产生的过程。课堂节奏有张有弛,学生不断追问、探究、验证,兴趣和求知欲在问题的驱动下自然流动,有效地促进了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四、操作性情境增强学生的实践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动手操作,动手的过程能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操作性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去感知数学的概念,验证数学的规律,在操作和实践中形成知识。在教学中设置操作的任务,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讲授五年级“认识圆”的时候,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情境:“没有圆规,大家能不能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情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提出自己的办法。有的学生说可以用两支铅笔绑在一起,一个固定,一个旋转;有的学生说可以用一根绳子和图钉,把图钉固定在纸上,一端系着铅笔绕着走;也有的学生说可以用一个杯底或者盘子作模具画圆。老师没有马上给出评价,而是给了学生纸张、笔、图钉、绳子、日常的圆形物品等工具,让他们自由选择方案去动手操作。实验的时候,学生一边画一边调整,看圆的形状是不是很标准,有的觉得绳子太松不容易固定,就试着加长或者缩短绳子的长度来改变圆的大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法,最后每个小组把画好的圆形展示出来,然后说一说自己用的工具、步骤、碰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这些性质的认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在动手又动脑的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得很高,更加积极地去思考“数学知识有什么用、怎么用、怎么更好地学”,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创意。
五、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里营造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吸引力和互动性。不管是有趣味的游戏情境,还是贴近生活的真实场景,或者是引发思考的问题引导,以及动手操作的实践体验,都会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之中,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掌握。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探寻更加灵活、生动的情境设置手段,让学生置身于具体而真实又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喜欢上数学并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 李金花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探究 [J]. 亚太教育 ,2022, (22): 119-122.
[2] 张香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J]. 亚太教育 ,2022, (04): 35-37.
[3] 尹文生.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设浅探 [J]. 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21, (36): 258-259.
[4] 徐桂林 .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J]. 数据 ,2021, (03): 158-160.
作者信息:刘红丽,女,出生年月:1983—10 月,籍贯:正阳县,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工作,职称:职称中小学二级,学历:本科,专业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