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心理辅导实效的路径研究
冉芦玉
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河南省鹤壁市 458030
一、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焦虑、人际冲突等多方面心理困扰,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辅导实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适应能力与人生发展方向。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存在覆盖面不足、方法单一、专业化水平有限等问题。为提升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亟需从多维度进行系统性分析与路径优化研究。
二、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类型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具有年龄集中、自我认知尚不成熟、就业压力突出等特点,导致其在心理健康方面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主要包括:焦虑和抑郁情绪、学业倦怠、人际关系障碍、自卑与缺乏自信、职业发展迷茫等。其中,因成绩压力、专业不满意、缺乏目标感而引发的焦虑抑郁问题较为普遍;人际交往困难则常源于社交能力欠缺、自我封闭;部分学生甚至出现极端情绪,如自伤、自暴自弃等行为倾向。
三、影响心理辅导实效的关键因素
(一)学生心理需求的多样化与复杂化
随着社会环境、教育方式和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他们在面对学业、人际关系、恋爱、就业压力等多重因素时,心理问题表现各异,既有普遍的情绪困扰,也存在深层的自我认同、价值感缺失等心理冲突[1]。一些学生受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或性格影响,隐藏心理问题的能力较强,不易被识别,这对传统的普遍化心理辅导模式提出挑战。
(二)心理辅导资源配置与专业化水平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心理辅导资源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专职心理教师数量有限、辅导室配套设施不完善、专业培训体系不健全等。一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仍依赖兼职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承担,专业性不足,难以胜任深层次心理干预任务。此外,心理服务的内容与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危机干预、行为矫正、人格发展等系统化模块,导致服务效能低下。辅导教师的职业倦怠、培训机会缺乏以及晋升机制不清晰,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教育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环境与学校文化的支持程度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不仅依赖于辅导本身,还与校园整体教育氛围和文化导向密切相关。如果学校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高,将其视为边缘性事务,心理教育就容易流于形式,缺乏制度性支持。同时,部分学校仍存在“心理问题Σ=Σ 有病”的偏见,导致学生不愿主动求助,影响辅导覆盖率和干预时效。积极、包容、尊重差异的校园文化能显著提升学生心理安全感和归属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度与参与度。
(四)教师与家长协同配合的程度
学生的心理成长是多元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仅靠学校的辅导工作难以全面解决所有问题。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接触密切,能够及时察觉心理异常,但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识别与应对能力。家长作为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者,在情绪支持、价值引导方面责任重大,然而不少家长对心理问题认知有限,甚至存在误解或忽视,导致家庭支持缺失。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制约心理辅导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四、提升心理辅导实效的路径研究
(一)建立多层次、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提升心理辅导的实效,必须构建覆盖广、渗透深、反应快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入学教育、日常教学到毕业就业,实现心理辅导工作的常态化和系统化。教育内容应涵盖心理知识普及、情绪调适训练、危机干预与咨询服务等多个层次,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教育,也要有针对重点学生群体的分层分类指导 [2]。同时,应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心理健康必修或选修课程,并结合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沙
龙等形式,增强互动性与体验感。
(二)强化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培训
学校应加强心理教育岗位设置,确保专职心理教师的配置达到标准,并为其提供稳定的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可引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医院心理科或社会专业机构资源,建立校外专家顾问机制,协同参与心理健康工作。通过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责任心强的心理教师队伍,才能更有效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辅导需求,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与影响力。
(三)构建“校—家—社”联动机制
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多方因素影响,仅依靠学校难以形成完整支持体系。因此,有必要构建以学校为核心、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延伸的“校—家—社”联动机制。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建立心理健康共育平台,帮助家长提升心理认知与教育能力 [3]。同时,应与社区、医院、心理咨询机构等外部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应急心理干预、社会服务支持、专家会诊等联合工作机制。
(四)推进课程化与活动化相结合的心理辅导形式
要提升高职院校心理辅导的实效性,需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创新与融合。其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和活动化相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方面,系统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可帮助学生建立基本心理学知识框架,提高心理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剧、团体辅导、主题沙龙、减压训练营等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体验,使心理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实用性。
(五)注重预防性心理干预与危机应对机制建设
提升心理辅导实效,不应只聚焦问题发生后的干预,更应前置预防、加强风险控制。高职院校应构建覆盖全员的心理预警体系,结合日常测评、行为观察、教师反馈等方式,对潜在心理风险学生进行动态跟踪。同时,设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响应流程与专业资源对接方案,确保突发事件中能快速有效介入,最大限度减少伤害。通过制度化的预防与危机管理体系建设,能够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缓解”,进一步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五、结论
提升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实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本研究通过分析影响心理辅导实效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从教育体系建设、队伍培养到技术创新和机制联动的多路径优化策略。实践中,应注重个体差异与环境联动,强化前期预防与危机应对相结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辅助支持向核心育人功能转变。未来,高职院校应持续推进心理教育改革,构建开放、专业、可持续的心理支持体系,为学生身心健康和职业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祁小珉 .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心理辅导实效的路径研究 [J].福建轻纺 ,2025(5):88-91.
[2] 杨涵 . 分析心理辅导室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价值 [J].科学咨询 ,2024(12):82-85.
[3] 胡宏志 .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5):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