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园共生实践下大班生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作者

肖春燕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新塘幼儿园 215600

引言

在当前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幼儿教育愈加重视课程的系统性与生活性,强调以幼儿为中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本文试图从家园共生的视角出发,系统分析构建大班生活课程的原则、策略与实施路径,旨在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深化家园合作的新模式。

一、大班生活课程构建的价值与基础逻辑

大班生活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日常生活情境的组织与引导,提升幼儿的基本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大班阶段,幼儿从依赖走向半独立,开始具备初步的自我服务能力和集体生活意识,因此生活课程不应仅局限于“吃、穿、洗”等操作技能的训练,更应涵盖时间管理、规则意识、协作精神等社会性发展目标。在家园共生的理念引导下,生活课程的构建需立足于家庭与园所的现实基础与资源优势,将家庭生活经验与园所教学资源有机融合,形成“课程共建、角色共担、目标共育”的多维互动体系。家庭是幼儿最早的生活学习场域,其生活经验真实、连续性强;幼儿园则是幼儿规范行为的初级社会环境,其教育目标系统、实践性强。两者若能在课程构建中形成互补与联动,不仅能增强课程的现实意义与实施广度,也能促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赋能,从而共同推动幼儿生活能力的提升和品格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的共同制定与内容的协同设计

在家园共生背景下,大班生活课程的目标制定应突破传统园所单方面设定的模式,转向“家园协商、动态调整”的共识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教学开放日等形式,了解家长对幼儿生活能力发展的期望与关注点,与教师对接幼儿园教学目标,共同明确课程核心能力指标,如“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遵守集体生活规则”“愿意参与家务劳动”等。课程内容方面,应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与发展水平,分层次、分阶段设计,涵盖个人生活(如独立穿衣、整理物品)、集体生活(如排队用餐、参与值日)、社会生活(如节日准备、社区参观)等多个维度。此外,课程内容应保留弹性和开放性,允许家庭根据自身文化背景与生活方式提出补充与建议,如增设“我的家乡菜”厨房小活动、“和爷爷一起养花”等具有家庭文化色彩的生活体验项目,使课程更具个性化与文化多样性。这种协同设计机制不仅拓展了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在家园之间建立起平等、互信与合作的伙伴关系。

三、课程实施中的互动机制与策略创新

大班生活课程的实施过程不仅是幼儿技能训练的过程,更是家园教育力量协同渗透的过程。在具体实施中,应构建多元参与、任务协同、资源共享的互动机制,调动家长与教师在不同环节的积极性与专业性。例如,课程开展前期可邀请家长参与生活课程的试教与观摩,提供家庭经验案例;实施过程中设立“家长观察岗”,参与日常生活环节的组织与管理;活动后期则通过家园交流手册、反馈会等方式评估活动效果,共同探讨改进策略。在课程内容呈现方式上,可采用项目化、情境化、游戏化等多种教学策略,如“我是小主人”自主管理项目、“生活小超市”模拟购物游戏等,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问题中体验角色、感受责任、学习技能。同时,应注重生活事件的教育化转化,将日常突发情况如“饮水机坏了”“忘带水杯了”等事件转化为教育契机,引导幼儿思考应对方法,锻炼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以幼儿为主体、家园共促为支撑的动态实施机制,生活课程的实施过程将更具连续性与教育价值。

四、家长支持系统建设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家园共生生活课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与教师的双重支持与配合。首先,应建立系统的家长支持机制,包括开展家长工作坊、家庭教育讲座、生活课程主题沙龙等,帮助家长理解课程理念、掌握协作方法、提升参与能力。通过设置“家长课程顾问团”等形式,让有经验的家长参与课程设计与评估,增强家长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在家庭层面,还可开展“家庭生活挑战周”“亲子生活任务单”等活动,引导家长将生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实现家园教育目标的同频共振。其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应通过专题培训、实践研修、教学反思等方式持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与组织能力。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问题处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家园沟通能力,能在课程实施中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调动家长力量、激发幼儿兴趣。只有在家长支持与教师成长的双向驱动下,家园共生的生活课程才能真正落地并持续发展。

五、评价机制构建与课程效果反馈路径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衡量生活课程实施成效、促进课程持续优化的重要手段。在家园共生实践下,生活课程的评价应采用多维度、多主体、全过程的综合评价体系,涵盖幼儿行为表现、家长参与度、教师实施力及课程环境支持等维度。具体方法可包括教师观察记录、家长反馈问卷、幼儿自评与互评、课程成果展示等形式,形成动态化、多样化的评价闭环。在此基础上,建立课程质量反馈机制,通过周期性家园协商会议,围绕课程进展、问题梳理与优化建议展开交流,实现课程内容的持续调整与优化。同时,鼓励家长参与课程案例的撰写与发布,形成可借鉴、可传播的家园共育经验资源,为更广泛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课程评估不仅应关注结果,更应注重过程,强调教育行为的反思与改进,从而推动生活课程从“有形存在”走向“深度生成”。

结论

家园共生实践下大班生活课程的构建,不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教育模式的革新。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家园共生理念在其他课程领域的深入融合,探索更加开放、弹性与智能的教育模式,为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雅鑫. 大班幼儿的谦让行为研究[D]. 陕西理工大学,2024.

[2] 张飞杰 .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与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D]. 陕西理工大学 ,2024.

[3] 郭太秀 . 深度学习视角下大班幼儿在园自主阅读行为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