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真实情境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研究
张红艳
河北省三河市第五小学 0652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的现状与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探讨如何通过生活化、互动化的真实情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发现,情境创设需紧扣学生认知特点与生活经验,通过多元化的活动设计、跨学科融合以及情感体验的渗透,能够有效增强课堂参与度,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研究结果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参考,助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真实情境;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核心素养
一、真实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价值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度:真实情境通过模拟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社会活动,如“校园植物观察”“节日活动策划”等,将抽象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实践任务。如在“写景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环境,通过角色扮演或实地记录,将文本描写与真实体验结合,从而深化对语言表达的理解。这种贴近生活的设计能够降低学习门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促进知识迁移,培养核心素养:实情境注重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如在“口语交际”单元中设计“模拟采访”“辩论会”等活动,学生需综合运用倾听、表达、协作等能力解决问题。此类活动不仅强化了语言技能,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社会交往能力,契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真实情境创设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基于学生经验,设计生活化情境
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发展阶段,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结,能降低学习抽象知识的难度,同时增强知识的实用价值。教师在设计情境时,需充分挖掘学生熟悉的场景、经历的事件或感兴趣的话题,让语文学习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以《端午粽》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端午习俗体验”创设情境。课前布置任务:请学生向长辈了解家乡的端午习俗,收集粽叶、彩绳等实物。课堂上,先播放包粽子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作细节,如”折叠箬叶””缠绕棉线”等;接着开展分组实践,邀请会包粽子的学生或家长担任”小老师”,带领同伴动手制作简易粽子(可用皱纹纸模拟粽叶)。活动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叠词描述材料特点,如”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课后延伸写作任务时,要求学生结合实践经历,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写清步骤,并模仿课文对粽子外形、味道展开描写。一位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小心地把米粒放进‘小绿船’里,可是它们总从叶缝中溜出来,就像调皮的小鱼。原来包粽子比吃粽子难多啦!”这种将文本语言与生活实践交织的情境设计,让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体验,学生在解决”如何包好粽子”的实际问题中,自然掌握了观察顺序与描写方法。
(二)融合跨学科资源,构建综合化情境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与科学、艺术、社会等领域的知识存在天然联结。通过跨学科情境的创设,可打破传统课堂的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既拓展语文学习的广度,又深化对语言工具性的认知。这类情境设计需找准学科间的衔接点,以语文能力培养为核心,借助其他学科资源搭建实践支架。比如在《蟋蟀的住宅》教学中,教师可与科学教师协同设计”昆虫建筑师”探究活动。科学课上,学生分组观察蟋蟀(或替代昆虫)的生存环境,用测量工具记录洞穴深度、洞口朝向等数据,拍摄昆虫足部特写照片;语文课上,则聚焦”如何把观察发现写成说明文”。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说明方法:法布尔用”九寸深””一指宽”等数据体现住宅科学性,用”耙子””钳子”等比喻描写蟋蟀足部特点。接着,学生根据科学观察记录,选择3-5个关键数据制作”住宅档案卡”,并模仿课文句式进行口头描述。一位学生展示道:”我的蟋蟀真是个聪明的工程师!它的洞穴藏在砖块缝隙里,倾斜角度刚好能避开雨水。前足像两把小铲子,挖土时还会把土粒推到身后,就像工地上的运输车。”这种融合科学观察与语言训练的情境,既解决了说明文写作”无话可说”的难题,又让学生体会到准确表达的重要性。
(三)依托情感体验,深化情境感染力
语言文字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但小学生往往因生活阅历不足难以产生深度共鸣。通过创设具身化的情感体验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架起抽象情感与具象认知之间的桥梁。这类情境设计需把握两个关键:一是通过角色代入引发共情,二是搭建情感输出的表达支架,避免停留在浅层的情绪渲染。如在教学《父爱之舟》时,教师围绕”发现细节中的爱”设计情境。先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画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如”弯腰””缝补””凑钱”),思考”这些细微处体现了什么”;接着播放纪录片《父亲》的片段,展现不同职业父亲的工作场景,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父亲的生活细节。在”爱的放大镜”活动中,学生分组抽取任务卡:有的用慢动作演绎”父亲摇船送考”的场景,体会”弯腰时衣领的汗渍”传递的辛劳;有的对比”我”要求买书时父亲的”踌躇”与最终”凑钱”的决定,理解沉默背后的付出。最后开展”三行诗创作”,要求用”意象+细节+情感”的结构表达感悟。有学生写道:”旧钢笔在缴费单上停留/皱巴巴的零钱堆成小山/那是父亲深夜搬运的星星”。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浸润,学生从最初对”父爱”的概念化理解,逐步转化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觉察,实现了情感体验与语言表达的共生共长。
结语
真实情境的创设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抓手。教师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生活化、综合化的情境设计,将语文学习转化为生动的情感体验与实践探索。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探索情境创设与部编版教材的深度融合,持续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吴小梅.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9):73.
[2]王红. 场景再现,给习作教学插上翅膀——小学语文体验式习作教学例谈[J]. 语文课内外,2021(8):203.
[3]雷金兰. 小学语文写景作文教学策略[J]. 文渊(小学版),2022(8):406-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