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背景下“杂技”与“新杂技”的对话

作者

江贤达

福建省杂技团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摘要:近年来,杂技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杂技节目的情境化、情趣化等方面加速创新。在节目形式上,越来越多的优秀节目呈现出来,其人文内涵深厚、文化寓意深刻,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互通,并且延伸出了“新杂技”的艺术形式。基于此,本文立足新时代背景,围绕“杂技”和“新杂技”之间的艺术形式、美学特点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杂技;新杂技;创新;艺术

杂技艺术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缘起于农耕时代,不断超越人类身体极限,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随着时代发展,杂技艺术开始了推陈出新,更多炫技性的动作呈现舞台,并且由“技术”走向了“艺术”的结合,产生了“新杂技”的时代对话。其创造触角不断延伸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杂技艺术的表现空间。

一、文化定义

新杂技是一种具有极强和极大包容性的艺术形式,它来源于西方文化,属于“意识流杂技”,没有固定主题,而是给观众一个场景,让不同观众根据自己的情绪、认知和思维得出不同的观影结果[1]。这种艺术形式强调的是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具有不明确主题的杂技表演性质。新杂技的参演人数、展示的杂技技巧以及表演时间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这种灵活性使得新杂技具有极高的适应性,能够满足各种演出场合的需求。

相比传统杂技而言,新杂技既保留了杂技的基本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创意,涵盖了与其他艺术的跨界融合,包括但不限于音乐、舞蹈、灯光、戏剧、武术、身体造型、电影特效等。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新杂技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使其具有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模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韵味[2]。

二、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前,杂技在南北称谓不同,北方叫 “把戏”“耍把戏”,南方称 “耍戏”“变戏法” 。由于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封闭传承模式,杂技发展受限,不少特殊技艺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编民间艺人团体,以省、市、县剧团为单位,扩大招生,推动传统民间艺人向国家文艺院团转型。周恩来总理统一命名 “杂技”,使其成为行业统称,开启蓬勃发展之路。

70 - 90 年代的辉煌与突破。70 年代初,杂技外交与乒乓外交引领对外交流,中国杂技出访让国外艺人对其有了新认识,推动创新发展。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杂技作为热门艺术走向世界,各地院团演员、学生常驻国外演出,国内演员短缺,舞美等工作人员都参与表演,还常年扩招学员。90 年代,杂技迎来巅峰,全国赛事倡导新、难、美创作,节目数量激增,同届赛事晚会可达六七台,七八十个节目同场竞技。

00 - 10 年代的稳步发展与创新转型。00 年代,杂技行业稳步上升,精品节目频出,主题剧、情景剧兴起。10 年代,受全球经济、科技、政治影响,中国杂技寻求变革,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以技巧为核心,与多种文化艺术形式融合,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国潮符号,传统项目如《花坛》《舞中幡》再度火热。

20 年代至今的多元发展。20 年代虽受疫情冲击,但复苏后中国杂技发展格局更加多元。各地剧院举办各类杂技表演,包括传统专场、情景剧、4D 或 5D 场景剧、主题晚会,还有快闪杂技秀、沉浸式表演、儿童童话剧、红色主题剧等。在输出的同时,中国杂技也积极学习外界经验,不断跨界融合,实现自身提升。

三、新杂技的艺术表现特点和优势

一切反传统的变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文化发展方向。例如在2024年8月刚刚结束的国际新杂技戏剧周和第五届中国杂技理论研修班的研讨学习观摩中,新杂技剧(节)目呈现独特的优势。

(一)参演节目市场竞争力更强

在人数结构上,凸显出少而精的形式特点。十人以下的剧(节)目人员结构在演艺商业市场上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并具备快速组合、灵活创排、成本可控、便捷转场等特点。

(二)灯光、音效运用更多样

在灯光和音效运用上,具有更加多样的形式。并有多个节目中都采用了口技、多种乐器及特殊发声器来作为现场特效伴奏。甚至让乐器和乐曲演奏者也融入了节目中并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增加了互动可能性、现场音效的灵活多变性和技术动作的融合性。

(三)节目技术动作和道具技术更多样

在节目的技术动作和道具技术上,打破传统技巧难度的极致追求和道具数量上的单一极致叠加的模式,以多角度、多样化、多层面、多变性等方式来进行舞台技术效果表现。

(四)节目编创理念更加深刻

在创编理念上,也运用了情景剧、默剧、科技、滑稽等许多戏剧形式,以更多的剧情表现形式来吸引更多的不同观众群体、社团,为其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共鸣和观赏感受。

(五)形象包装设计更加大胆

加大艺术化的尝试和突破,运用了生活场景中常会出现的衣饰,让舞台形象更具生活化且轻松和随意。注重体现参演人员的性格、身高、形体、发型来搭配穿搭风格,使舞台上的流动元素具备多样性的角色变化。

四、新时代下的传统杂技的发展道路

一是表演理念革新,传统杂技与新杂技虽文化背景不同、表达有别,但都在时代推动下交融。如今杂技不再单纯炫技,而是将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感受,让表演更具观赏性与艺术性。

二是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杂技高等教育正努力融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现有 “校办班” 和 “团带班” 模式。后续杂技教学教师团队和高等研修体系会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既重技巧训练,也关注技巧的理论剖析。

三是综合素质培养升级,鉴于杂技艺术发展需求,对教学导师和学员在文化知识、综合艺术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助力杂技艺术在未来行稳致远。

五、未来现代杂技的艺术方向

未来现代杂技的艺术方向主要体现在对艺术创新、技术融合、文化传承与国际化文艺接轨的艺术表达需求上。杂技作品需要继续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通过杂技这一独特的表演艺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充分吸取国际艺术文化走向趋势,来提升传统杂技艺术以应对未来发展方向。杂技作品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大力探索现代社会流行文化及国际多元艺术文化等多种题材,既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又打破文化创作刻板的束缚,让创作表达得到更好地发挥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的“杂技”与“新杂技”有其融合的价值规律,其发展道路需要通过技与艺的结合,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从而推动建立传统与现代的跨界融合实践,确保杂技传承与创新的双轨发展,不断满足现代与未来观众的审美需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创造性转化和转变。

参考文献:

[1]李陈骏.现代杂技艺术表演形式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文艺家,2021(09):39-40.

[2]董自强.现代杂技艺术表演形式的传承与创新[J].名家名作,2021(03):152-153.

[3]陈磊.漫谈打击音乐在现代杂技节目中的作用[J].杂技与魔术,2021 (05):62-63.

[4]梅月洲.我与武汉杂技团共成长[J].武汉文史资料,2024(12):27-28.

[5]李燕;向维忠,传承创新杂技技艺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N].遵义日报,2025(01):17-18.

江贤达  1982年6月  男  汉  福建长乐  本科  一级演员  杂技演员,杂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