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探讨
崔丽娟
河津市实验中学
摘要:“双减”政策实施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新要求,其目的是削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大力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在此背景下,如何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令其符应课程标准水平,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历史素养,成为教师关注的主要焦点。本文首先剖析“双减”政策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分析当下阶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探索出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涵盖创新教学手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及恰当运用课后服务资源等,以增进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感。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引言:
“双减”政策实施开展,为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挑战和机遇。该政策要求学校减轻学生过重学习的负担,改进教学样式,提升课堂授课质量,以带动学生的全面成长。历史学科作为造就学生人文素养与历史思维的重要学科,处于新政策情形下,怎样合理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依旧面临诸多问题,如教学模式大体传统,教师还是以“讲授式”为主,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此外,课后作业优化跟实践教学的全面结合仍待探究。本文会自“双减”政策对历史教学起到的影响入手,探究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当下态势及问题,而后提出相应的优化手段,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予以参考。
一、“双减”政策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影响概述
“双减”政策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当作核心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带动学生全面成长。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在“双减”背景当中,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既定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内容的筛选与提炼极为关键。教师必须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内涵,优化教学规划,突出核心要点,缩减机械性记忆牵涉的内容,使课堂凸显针对性和实效性。
传统的“讲授—记忆—测试”模式已无法达成“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学需求。教师应当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诸如情境教学、任务驱动式的教学、项目式学习等,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在课业负担变少的情境里,学生怎样在课堂内外高效地取得学习进步成为关键[1]。
二、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课堂吸引力不足
不少历史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知识输送为基,未留意学生的思索及探索。由于课堂教学内容多,个别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课堂讲授节拍太猛,学生难以深度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及意义,学习兴趣淡薄。
(二)学生学习方式被动,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因为历史学科的学习还是较依赖教材,学生大多欠缺主动探索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些学生只是借助课本记忆知识点,而不肯深入分析历史事件间的联系点,造成历史素养以及分析能力差的状况。
(三)课后作业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作业的布置更趋近精简样式,但部分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方面依旧存在着短板,作业形式单一老套,缺少实践案例,难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思维发展[2]。
三、“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课堂趣味性
在“双减”既定背景下,教师得采用更灵活、有一定趣味的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的磁力,让学生在乐呵呵的氛围中高效学习。情境教学样式、故事化授课样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样式等创新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默记。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实施阶段设置角色扮演环节,引导学生以《权利法案》的起草者、国王詹姆士二世、支持君主立宪制的议员等不同角色开展模拟,采用小组辩论方式展开研讨,学生得依照所寻觅的资料。
此外,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源,如播放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纪录片,引导学生探究革命爆发的缘由、经过及结局,让学生在观看当中形成直观体验。同时,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把学生“引入”17世纪的英国议会,让他们亲身体验议会中有关君主权力与议会权利的争论,使历史教学呈现出生动形象。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在“双减”政策落地阶段,教师应更多聚焦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帮衬他们自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历史难题,带动分析水准与表达水准提高。探究式、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途径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思考研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增强学习产出。
以《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问题,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权利法案》如何影响英国的政治制度?”等,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历史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去查找克伦威尔统治时代的相关资料,一组承担研究他在军事方面的改革,另一组分析他的宗教政策,再安排一组针对克伦威尔时期的海外扩张政策进行探讨。
(三)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提高实践性
“双减”政策明示作业设计需精细化,为减轻学生的机械记忆负担,增进作业的实践性与成效性。以《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这个课程内容为例,教师可布置草拟历史人物小传的作业,让学生从克伦威尔、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等关键角色选,围绕他们的生平点滴、政治举措及其相关影响开展写作[3]。这种方式不仅能加速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把握,还会磨炼他们的资料收集及写作能力。此外,教师可要求学生去制作时间轴,归整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到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帮衬学生组建起完整的历史脉络,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历史辩论赛,例如围绕“克伦威尔是独裁者还是民主斗士?”展开讨论,让学生以搜集史料为基础,运用逻辑推导和史实佐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历史辩证思维。另一种方式是引导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若如有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世界历史展”,让学生通过实地踏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历史文物,诸如通过印刷得来的《权利法案》文本,全面体悟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此外,教师还可安排学生观看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有关的历史电影,诸如《克伦威尔》与《光荣革命》,让学生观看后撰写观后感,结合课堂知识分析影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情形,由此提升学习趣味性与实践水平。
结论:
“双减”政策为初中历史教学赋予了新的改革动力,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门槛。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调整教学套路,更新授课方式,添加课堂吸引效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添加学习效果。此外,合理优化课后作业编排,让作业进一步贴合学生的需求,也可促进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陆华北.“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 2024(7):412-414.
[2]杨先明.“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 2023:64-66.
[3]高相凤.“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J]. 2024(1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