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麦种植中的小学劳动教育路径探索

作者

王素芬

安徽省合肥市淝河小学

引言

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政策强化小麦种植作为传统农耕活动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的热点。然而当前劳动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内涵、资源分散等问题亟需探索系统性路径。

一、小麦种植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定位

小麦种植劳动教育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为政策依托将生产劳动实践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全周期农事活动构建“知识—技能—价值观”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学生亲历播种、管理、收获过程在泥土与麦苗的互动中将抽象劳动精神转化为具象成长体验既回应国家劳动价值观塑造的号召又以田野课堂深化劳动育人内涵。[1] 作为跨学科整合载体小麦种植天然链接地理、生物、化学知识体系。学生需运用气候与土壤数据分析地域种植规律、观察光合作用与根系发育的生物学现象、设计施肥配比实验并运用数学统计验证假设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实现知识迁移与核心素养培育。其文化教育价值更体现在农耕文明传承与生态责任培养的双重维度。秋分播种、芒种收割的农时规律暗含天人合一哲学、传统农具使用彰显劳动智慧传承;而有机种植、节水灌溉等实践则引导学生对比传统耕作与现代农业技术在资源循环利用的探究中形成绿色发展意识,使劳动教育成为连接文化根脉与生态文明的活态课堂。[3]

二、小麦种植劳动教育的实践路设径计

小麦种植劳动教育以“认知—实践—反思”为主线构建实践体系。准备阶段通过文献研读、专家讲座引导学生掌握小麦生物学特性与种植技术。结合历史课追溯小麦从西亚传入中国的传播脉络;从地理视角分析本土种植区的光热、水土条件构建跨学科认知框架。工具认知环节采用传统农具与现代机械对比教学既培养技术鉴别能力又引发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思考如曲辕犁与播种机的效率对比。实践阶段以分组种植为核心。学生需自主制定种植计划并完成翻土、播种、施肥等全流程操作同步建立生长档案记录株高、分蘖数等数据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探究光照强度、灌溉频次对产量的影响如设置三组不同光照条件的对比田。教学方法融合项目式学习与情境创设。以“一亩试验田”项目驱动学生规划种植方案、核算成本并设计销售策略通过模拟农业合作社运营将劳动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同时结合秋分节气开展“开犁仪式”学生着汉服体验古法播种吟诵“白露早寒露迟”等农谚在文化浸润中深化劳动价值认知。技术赋能方面利用生长监测 APP 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借助虚拟种植软件模拟极端气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构建虚实融合的学习场景。资源整合层面校内建设“微型农田”实践基地(配备儿童专用农具与物联网监测设备)校外联动农村合作社开展春耕秋收全流程体验;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地域特色(北方侧重旱地保墒技术,南方强化节水灌溉实践)并将农谚民谣、麦秆画制作等非遗元素融入教学使劳动教育兼具科学探究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属性。

三、实践成效与优化策略

小麦种植劳动教育显著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90% 以上学生掌握播种、除草等基础农事技能并学会数据记录与分析;通过对比粮食生产与日常消费学生普遍形成“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家校社协同效应显现家长反馈孩子家务参与度与责任感明显提升部分家庭延伸出阳台种植实践。然而实践仍面临资源限制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挑战。如场地不足、师资短缺制约规模化种植;现有考核偏重过程记录缺乏劳动习惯、创新思维等素养的量化评估。未来需构建系统性优化路径。一是推进课程标准化,分年级设计目标体系并开发配套资源库;二是强化师资培训,联合农业院校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三是深化数字化应用,构建“云种植”平台支持远程观测与智能灌溉开发虚拟场景模拟种植决策推动劳动教育普惠化与常态化,为新时代劳动育人提供可持续模式。[2]

总结

小麦种植劳动教育通过“田间课堂”实现劳动技能培养与核心素养提升的深度融合。其理论价值在于以农耕实践为纽带串联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并传承节气文化与生态智慧;实践路径上通过分层课程设计、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及资源整合有效提升学生农事操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然而资源限制与评价体系不完善仍是主要挑战。未来需通过课程标准化建设、师资专业化培训及数字化技术深化应用推动劳动教育从经验型向科学化转型,为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的接班人提供可持续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斌年 . 基于项目学习的乡村小学种植实践 [J]. 视周刊 ,2025(10):90-90.

[2] 张文秀 .“云课堂”助力小学劳动家校联系的实践研究 [J]. 中小学电教 ( 下 ),2025(4):76-78.

[3] 习尚丽 . 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J]. 甘肃教育 ,2025(7):48-51.

课题项目:本文系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小麦种植中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编号:HJG2315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