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与实践
左晓红
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永新第二中学 江西吉安 343400
引言:
尽管目前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日渐丰满,课程资源日益丰富,但在实际课堂教育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的情况,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学生缺乏主动探究、批判思考的机会。生物课程中有大量的复杂系统、相互关系、伦理问题等内容,理应为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判断能力提供良机,但是在教学设计的局限下却沦为“浮光掠影”,所以如何基于课程目标引领,在生物学科特色基础上设计出更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是课程目标下素养导向教学的现实要求。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分析
较多教师的教学目标仍局限于知识点的灌输和考试技巧的强化,对学生分析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仍缺少深层次的启发,课堂讲授呈现较为表面的“教——学——记”形态,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质疑、分析与辨明等环节不足,长此以往导致被动学习和机械记忆现象,“哑巴课堂”现象随之滋生蔓延。学生课堂参与中,教师在课堂互动过程中角色地位高,学生的话语权不充分,有些教师自己思维批判性不强,因而也没有能够引领学生作出理性的分析和逻辑的判断,对于学生的提问不敢深入,而是回避或敷衍。现有教学评价中多关注结论而较少关注思维过程的评价,教师们在课堂中更多强调结果而非过程。以上各种原因限制了高中生物课堂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培养,需要从理念引领、教学设计、教师培训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上进行系统提升。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问题导向教学设计
与传统讲授型教学注重知识的顺序讲授而忽视知识背后思辨不同,问题导向型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学生在运用检索资料、调用观点、解析证据等思维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问题设置应该引入一些有不确定性、多解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辨,在学生思路出现偏差时及时加以纠正,同时激发学生提出新观点的勇气与信心,以问题激发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实验探究活动的优化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往往被限定在固定的“标准答案”之内,忽略了实验设计与科学推理的全过程。要改变此局面,必须优化实验教学的结构内容,把“验证性实验”转向“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从问题提出、假设生成、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到结果解释的各环节自主参与。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强度变化的实验中,教师可以不直接给出实验步骤,而是引导学生围绕“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光合作用效率”自行设计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要求其在展示过程中就结果的可靠性、变量控制的合理性等进行自我审视与同伴评议。同时教师应重视实验后环节的“成果汇报与反思提升”,为学生提供深入反思的机会,从而推动其从操作走向理解,从理解走向批判。
(三)多元化课堂讨论模式
目前很多课堂讨论还是浅尝辄止的形式,学生只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简单的陈述,没有什么思考的痕迹,更谈不上观点表达。因此应摒弃“问答式”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适当增加小组辩论、案例分析、观点辩论等多种讨论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就某个观点把学生分成立场相反的两组学生,让学生通过调查资料分析和逻辑推理,反复论辩,引领学生在互动中不断加深批判性思考。
(四)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只有真正推进评价方式的改革,建立形成性、多元化、发展性评价系统,才能够真正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问题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比如通过课堂观察、学习日志、小组互评、项目展示等形式收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性资料。而在终结性评价中则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题目、讨论型作业或案例分析题,以评价学生的思维推理水平、观点陈述水平和科学论证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同伴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反思学习,在评价中得到提升。
三、案例实践成效与分析
(一)实践效果观察
笔者在对以问题驱动教学、多样化讨论和探究实验为主要形式的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同一学期中的连续教学活动中通过跟踪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复杂问题情境中具有一定主动性,在没有教师直接给定结论的条件下,学生会主动地搜集素材,筛选信息,提出假设,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结果的可能性。学生在开展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从死记硬背机械的操作变成了有目的的尝试设计改进,实验报告的逻辑更加严密,能对实验误差原因和实验结果局限提出较深思考;在教学讨论活动的进行中,学生积极发言的主动性有所提升,回答开始能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多角度深入思考,且有学生开始在基因伦理的讨论中尝试以法律概念、社会伦理等因素进行分析,较之前的学生思维跨越性强,可以开始融合多种学科的概念;学生问与答的互动过程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从口头陈述自己观点的形式向在回答问题时加以批判性地反驳、以论据论理的的讨论形式过渡,课堂上不再如之前教学中由单一的老师提问、学生作答,而是转为了学生之间的主动讨论;阶段性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大部分学生在新型教学模式中体验到了乐趣,思维活跃度有所增强,对于高中生物学科的兴趣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成效分析与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分析发现,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总体上取得了不错的教学实效,但也暴露出了一些现实问题。一方面,问题导向性角度有效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多数学生能针对具体情境性问题,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推理,不再简单局限于标准性答案,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思考路径。学生表达逻辑、观点建构和观点证据分析能力也有所提升,尤其是通过多轮讨论之后,观点论证方面有显著改善。另一方面,反思层面,尽管总体看取得不错效果,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师对学生问题设计不到位、课堂进度难控制、学生能力层次差异大等现实情况。部分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深度不够,导致对学生的问题设计过于笼统等,造成讨论泛化;在一些班级的教学中,学生表达欲望有差异、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差异的情况下,教师引导个体参与与控制整体进度间很难取得协调,影响教学有效性;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批判性思维的塑造需要更多的教育时间,仅靠课堂
次的讨论或者 1 次的探究实验难以形成相对固定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因此今后应在课程内容整合、教学策略多样化、师资专业发展和教学支持系统建设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从而实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常态化、系统化与长效化,使其真正成为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支点。
结语:
在新教育理念不断推行的当下,高中生物学科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着良好的载体基础,在这一框架下,教学中我们既要关心学生“学了什么”,更要教会学生“怎么学”,让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思维的训练相融合。
参考文献:
[1] 梅继 .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10):58.
[2] 熊奕 . 基于”双新”理念的高中生物学课堂评价模式优化研究 [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4(29):110-112.
[3] 李艳 .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D]. 河南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