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城市意象
徐语诗
四川省东汽八一中学 四川德阳 618000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比如张爱玲心中的上海,侯孝贤心中的台北,杜拉斯心中的西贡,萨特心中的巴黎。城市的个性、景观特征、意象空间,是“城”人之美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对城市的了解,一方面源于我们现实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借助文学作品的记忆。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城市文学为核心不同,中国古典诗词是以乡土文学为主的,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并不多,城市文学处于一种他者地位,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与南宋姜夔的《扬州慢》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望海潮》意象上专取美丽富庶之景物,如桂子、十里荷花烟柳、画桥、翠幕、十万人家、珠玑、罗绮等意象,营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扬州慢》则选取荞麦、废池、乔木、清角、红药、冷月等意象,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情境。
《望海潮》中柳永以清新秀丽的诗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居民生活画卷,所表达的是对承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从中也可窥探柳永的平民意识。《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传递了兵火劫后的沉痛悲怆,隐含对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这是两种不同的演绎,无论从历史的真实反映还是从文学的审美表达都各有其价值。从历史的真实来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向前发展的。从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
城市意象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具有多重作用,它既是文学作品的“地理坐标”,也是文化传承的“精神符号”,更是连接文本、历史与读者的桥梁。以下从具体角度分析其核心作用:
一、塑造文本场景,构建文学空间
具象化情感载体,城市中的特定场景(如街巷、建筑、自然景观)成为作者情感的“容器”。例:柳永《望海潮》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构建杭州的柔美繁华,让读者直观感受词人对城市的赞叹;姜夔《扬州慢》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扬州废墟,传递战乱后的哀婉与愤懑。通过具体的城市意象,抽象的情感(如思乡、怀古、伤今)被赋予可触可感的空间,增强文本的画面感与感染力。
推动情节发展。城市的地理环境、社会风貌影响人物行为与故事走向。例:鲁迅《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绍兴)的格局(曲尺形柜台、长衫主顾与短衣帮的分区),暗示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物的压迫,成为孔乙己悲剧的背景舞台。城市空间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板”,更是情节逻辑的内在驱动力。
二、承载历史文化,传承人文精神
凝固时代记忆。课本中的城市多为历史名城(如长安、金陵、洛阳),其意象浓缩了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例:杜牧《过华清宫》以长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场景,揭露唐代宫廷的奢靡;刘禹锡《乌衣巷》借金陵(南京)的变迁,折射魏晋门阀制度的兴衰。
作用:城市成为历史的“活化石”,帮助学生透过文学作品窥见时代风貌,理解历史规律。
传递文化基因。城市意象中蕴含着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如方言、民俗、建筑风格),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例:老舍《想北平》用“城墙、积水潭、鸽哨”等北平元素,展现老北京的市井文化与生活哲学;沈从文《边城》通过茶峒(湘西小镇)的吊脚楼、龙舟赛,传递湘西的淳朴民风与原始生命力。学生在阅读中接触多元地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认知与认同。
三、引发情感共鸣,培养审美能力
激活读者体验。城市意象往往勾连人类共通的情感(如乡愁、怀旧、对故土的眷恋),引发跨时空共鸣。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长安(或蒲州)为情感原点,表达漂泊者的思乡之情,让现代读者亦能感同身受。通过城市这一“情感媒介”,学生在文本与自身经历间建立联结,深化对人性的理解。
提升审美层次。文学作品对城市的描绘常融合自然美、人文美与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例:郁达夫《故都的秋》用“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等北平秋景,构建清、静、悲凉的审美意境;朱自清《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江南春日,展现城市自然景观的诗意之美。学生在品味城市意象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文学语言的精妙,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四、深化文本主题,丰富象征意义
作为主题的隐喻,城市意象常超越地理范畴,成为抽象主题的象征。例:陶渊明诗中的“桃花源”(虚拟城市)象征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戴望舒《雨巷》中的“雨巷”象征迷茫压抑的现实世界与诗人的精神困境。城市成为解读文本主题的关键密码,帮助学生透过表象把握深层内涵。
对比与反差的载体。通过同一城市的今昔对比(如繁华与衰败),强化主题表达。例:姜夔《扬州慢》中“春风十里”(昔)与“荠麦青青”(今)的对比,突出“黍离之悲”;鲁迅《故乡》中“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记忆中的绍兴)与“萧瑟的荒村”(现实中的故乡)的反差,揭示社会变迁与人性隔膜。城市的“变”与“不变”成为主题的镜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社会与人生。
五、连接课堂与现实,拓展认知维度
打通文史哲关联。语文课本中的城市意象可与历史、地理学科形成联动。例:学习《阿房宫赋》时,结合历史知识(秦代建筑特点、暴政)与地理空间(长安的都城定位),可更深入理解“族秦者秦也”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
启发现实观照。生通过分析文学中的城市,反观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如文化保护、城乡变迁)。例:对比《想北平》中老舍对老城文化的眷恋与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现象,可引发对“城市记忆留存”的思考。让学生从文学走向现实,提升社会责任感与思辨能力。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城市意象,本质是文化记忆的储存器、情感表达的坐标系、审美教育的培养基。它让学生在方寸课本间“行走”古今名城,既感受“一城一诗”的独特魅力,也触摸中华文明的精神脉络,最终实现对文本、历史与自我的三重认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