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付莉莉
重庆市涪陵区涪州中学
引言: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革新路径。本研究基于 TPACK 理论框架,结合技术哲学视角,探讨 GenAI 与古诗词教学的耦合机制、实践挑战及赋能策略。研究发现,GenAI 通过多模态 AIGC 产品重构教学情境,技术赋能呈现“助教、助学、助评、助研”四维联动即时效果,并驱动“技术—教育—文化”协同生态的长期发展。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场景
(一)文本解读的多维度辅助
古诗词教学既强调词句记忆,又重视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给文本解读给予多种支撑,在解读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时候,人工智能可以生成“采菊东篱下”的意象图谱,而且联系《归园田居》里的“榆柳荫后檐”开展类比剖析,帮助学生深入体会隐逸文化的精神内涵,就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的情感张力而言,人工智能可整合安史之乱的历史资料,用时间轴形式表现历史背景,进而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诗歌的历史语境。
基于教学目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此生成有针对性的解析内容,以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为例,教学重点是引领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蕴,围绕单元教学的重点“家国情怀”,人工智能可以进行《春望》和《雁门太守行》情感的关联性分析,建立系统化的单元知识体系。
(二)情境化教学的沉浸式构建
教材突出“真实语言应用场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教育时空限制,给沉浸式学习赋予技术支撑,在讲解王维《使至塞上》的时候,“大漠孤烟直”可凭借人工智能创建三维实景模型,再现边塞风光,联系河西走廊的地貌特点,让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的艺术魅力。
交互式场景设计环节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营造出与古典诗词创作背景十分贴切的虚拟环境,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依靠人工智能算法来制造出刘禹锡同白居易之间的对话文本,从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去深切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符合教材里“理解作者情感”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还能明显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学习积极性。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显著优势
(一)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
考虑到古诗词具有多层次难度,学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的特点,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基于学情分析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对于意象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系统可以设置“枯藤、老树”的联想拓展练习,而对于格律知识掌握不足的学生,可以推送《钱塘湖春行》的平仄标注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依据分层教学理论框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形成梯度化的任务体系来对应单元学习目的,基础层级着重于《木兰诗》重点字词的翻译练习,进阶层级围绕“木兰形象的现代阐释”展开主题性微写作活动,拓展层级引导学生比较《木兰诗》和《石壕吏》在叙事视角上的异同之处。
(二)提升课堂互动效能
传统古诗词教学大多采用单向灌输模式,师生间缺少深入互动交流,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这个固有问题有望被破解,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导入部分,人工智能可以即时显示“月亮意象的文化演变进程”,促使学生联系李白、杜甫等诗人有关作品展开拓展性思考。
人工智能技术给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给予了关键支撑,在教授《观沧海》时,可以依靠部编教材当中“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的要求,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有关曹操东临碣石的历史地理研究资料,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性探究活动,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现存挑战的具体表现
技术依赖会降低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些学生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做完《岳阳楼记》“忧乐情怀”解读之后,慢慢减少对文本细节的细致分析,内容偏差问题比较突出,如在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南村群童”行为的阐释容易跑偏教材主旨,过分依赖技术还会造成人文内涵的减弱,如探究《己亥杂诗》时,人工智能着重“落红不是无情物”的修辞手法,却忽略了龚自珍提倡的社会变革精神。
(二)针对性应对策略
“人机协同”审核机制的建立成为关键要素,学校要组建专家队伍,按照部编版古诗词里的人工智能解析成果来制定评价标准,着重关注《出师表》当中包含的忠君思想之类的倾向,在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推广“人工智能辅助初步探究-教师深入解析”这一模式,以《赤壁》一课为例,凭借人工智能给出的历史背景资料,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思索“杜牧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是否恰当”,进而推动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给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它的使用要联系到核心素养理念,在技术加持的同时守住语文教育的人文特性,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功能,既可以帮学生领悟“大漠孤烟直”等意象背后的深刻含义,又可以引领他们从经典诗词里获取精神营养,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融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人工智能生成的 3D 场景为《使至塞上》的教学添彩时,当人工智能 提供的个性化练习辅助《木兰诗》的学习时,课堂的核心仍应是对“忠孝”精神的当代诠释。唯有建立“以素养为锚、以技术为翼”的教学范式,才能让生成式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古典诗词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让学生在人机协同的学习中既习得知识,更涵养精神,实现古诗词教育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潘国好 , 孙金敏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J]. 信阳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45(03):50-56.
[2] 潘国好 , 孙金敏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J]. 信阳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45(03):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