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空中乘务专业校企合作路径研究
王烁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600
引言:
空中乘务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民航客舱服务、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涵盖专业知识、技能训练、职业素养三大模块。协同育人视角下,空中乘务专业的校企合作路径需要结合行业需求与社会发展形势、教育规律与校企双方资源的优势,构建多维度、可持续合作模式,体现该专业教育的特色性优势。在研究空中乘务专业校企合作路径之前,必须明确协同育人的概念与特点,接下来重点就这一方面展开分析。
一、协同育人内涵
协同育人是指院校、企业、社区等方面,通过资源共享、目标统一、分工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1]。从概念上分析,协同育人具有以下三种特征:一是具备共同的目标,即院校与企业都是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主;二是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企业以实践操作为主,在合作中改变了教育的单一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三是教育过程的协同性,即从课程开发到就业反馈的全链条合作。空中乘务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遵循协同育人的特点,构建育人新格局,在多主体合作中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岗位人才。
二、协同育人视角下空中乘务专业校企合作路径
(一)课程协同,打通育人关卡
课程是专业教育的参考,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建立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是打通育人通道的第一关卡。结合空中乘务专业分析,课程协同可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即院校与企业共同分析乘务员岗位的典型任务,根据任务制定目标,整合资源,如根据客舱服务流程、应急演习训练等方面开发课程,体现协同育人的针对性 [2] ;二是校本课程与实训手册的编订,即院校与企业合作,根据真实的飞行案例编写客舱服务手册、航空安全管理等课程,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的接壤;三是实现区域课程协同,由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牵头引线,增强区域院校的互动力度,以空中乘务专业为核心,实现教学资源、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共享,使学生接触到更加广泛的专业知识,体现教育的广泛性与开放性。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可助力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同步,为学生适应社会保驾护航。
(二)教学协同,创新育人机制
协同育人重在教学方法的一致性与互补性,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可确保育人工作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一方面,院校应加强投资力度,在内部建设模拟客舱、安检实训等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场景体验 [3]。企业作为院校教育的后援军,应提供技术支持、先进的设备等,帮助院校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院校应与企业、政府等部门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新的技术与设备。具体来讲,学生可以在节假日前往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参与航班服务、机场运营等相关工作,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此外,校企合作在教学方面的协同,可尝试面向国际化,如与外资航空公司合作,开设“国际服务标准训练营”,拓展学生的阅历视野。创新育人是教学协同的关键,为确保人才培养取得佳绩,院校与企业应致力于新方法的研究,力求为学生营造全新的学习环境。
(三)制度协同,保障校企合作
制度是保障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的根本条件,在协同育人中占据主要地位。校企合作应建立共同的管理机构与签订协议框架,实现制度方面的一致性。以建立管理机构为例,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校的领导人、航空公司管理人、民航局代表组成,定期协商管理目标与管理项目,实现管理系统化、规范化与细节化。以签订协议框架为例,院校与企业应明确双方的职责,即院校承担基础既能的培训、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在责任的对接中形成完整的育人框架。制度协同关系着合作育人的最终成果,为确保制度的可实施性,需要定期总结现状与成果,分析制度与校企合作之间是否具备衔接性与契合性 [4]。长期致力于制度协同的研究,无疑是为校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这对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大有裨益。
(四)评价协同,优化育人思路
评价具备诊断性与激励性功能,将评价融入校企合作之中,可确保协同育人持续向好。关于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即专业教师、企业导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学生等群体。专业教师重点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企业导师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人力资源部门评价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学生则对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做出综合评价。在多种评价结果的融合中,可给予学生公正客观的定义。二是评价方法多样化,即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包括企业实习情况、项目参与、志愿服务、期末考试、毕业设计等方面,由过程到结果,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举例来讲,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导师可结合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将其反馈给院校教师,由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改善教学内容与方法。评价协同利于院校教师、企业导师方面了解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后期改善优化,这对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育人的基本形式,具备推动教育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力。从上述提出的策略可以看出,课程协同为理论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学协同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制度协同为校企合作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评价协同为教育的优化拉开了帷幕。然而在后期教育中,协同育人还需持续研究,如文化协同、师资协同等多方面,为后期育人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提供宝贵经验。只有确保协同育人的多样化与科学性,才能在完善与改进中落实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珊 , 张容容 . 新文科视域下空乘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山西青年 ,2025,(02):111-113.
[2] 金蕾 .“启航工作坊”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教学研究——以空乘专业为例 [J]. 作家天地 ,2024,(32):50-53.
[3] 周婷 . 基于产教融合的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4,(09):84-86.
[4] 孙庆芳 . 民航院校空乘专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思政建设策略与实施路径研究——以《客舱广播词朗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例 [J]. 民航学报 ,2023,7(06):153-156+42.
作者信息:
王烁,女,1989 年7 月生,辽宁省辽阳市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乘务礼仪、民航服务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