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框架思路构建

作者

邱娟娟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顺民安集团有限公司

截至2024 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6000 万户,占企业总数的比例超过 98% ;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年营业收入达 81 万亿元,利润总额超 3.8 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 52.3%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了巨大力量。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在技术创新、资金和人才等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对此,国家持续加大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如金融支持科技型、“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中小企业发展,帮助其突破发展瓶颈,夯实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实施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中小企业走出发展困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其中,金融支持提供了强大助力。一方面,中小企业因为发展规模小、抵押品不足、信用担保薄弱等因素,面临融资难、资金体量不足的问题,金融支持可以帮助其缓解资金压力,满足其设备更新、业务拓展、投资活动开展和正常运营的资金所需。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发展还面临竞争激烈、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人才不足等问题,金融支持在帮助其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通过提供管理培训、市场信息、合作机会等,促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不断增强;通过提供技术转让、市场推广等助力中小企业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助力其应对供应链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1]。除此之外,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低碳化和绿色化方向转型,夯实其可持续发展基础。

近年来,政府有效引导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实施了多项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通过《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支小再贷款》等政策,明确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职责分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精准滴灌”。 90% 以上的银行都设立了中小企业专营机构,推出“互助贷”“物流贷”等创新产品,用于解决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问题,部分银行还打造了差异化普惠金融产品矩阵,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助力的同时,降低自身风险。2025 年,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34.42 万亿元,年均增速超 20%. 。国家和地区政府还支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风险投资发展,促使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拓展、融资成本降低。国家和政府建立“国担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市县级直保机构”三级体系,为那些缺信息、缺信用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增信,一定程度上帮助这些企业降低融资门槛。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TMLF等工具,向中小微企业精准投放资金,帮助真正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降低融资成本 [2]。

总体上来讲,多举措的推行和实施,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有所控制,但调查分析了解到,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总体水平依然较高;在各种政策的鼓励支持下,信贷投放力度有所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有所降低,但缺口依然较大,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和发展形势而言,贷款资金供应不足问题明显;尽管相继出台了各种金融支持政策,但因为执行措施严重缺失、执行动力不足和意愿不足等,导致中小企业获得实质性的支持较为有限。

(二)问题分析

金融支持为中小企业正常经营、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但目前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多方面问题,涉及企业自身、金融体系、制度体系等多个层面。

一是,企业自身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经营稳定性不足、风险性较高,很多企业都存在“高开低走”的情况,这与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匮乏、规模小、人才不足、创新能力弱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如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财务制度不完善,内控机制缺失)有极大关系,也正是受这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压力大,甚至无法立足,融资能力弱、成本高。再加上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财产(固定资产占比小)、财务数据不透明、信用意识薄弱,导致其难以满足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要求,进而融资难。除此之外,部分中小企业在寻求金融支持时还存在一些误区,如仅依赖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忽视股权融资、融资租赁等多元化渠道,创造优势获得政府补贴的能力弱,甚至因为不关注政府专项资金、优惠等政策资源而错失成本融资机会;部分中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融资过程中盲目追求低利润而忽略还款期限、还款方式及潜在资金抵押要求等,最后反而导致综合成本增加,甚至诱发违约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缺乏长期规划与战略规划,导致资金利用率低 [3]。此外,仍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对各种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缺乏正确认知,导致自我排斥问题。

二是,金融体系不完善。尽管国家在引导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在具体工作推进和实施中,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最多的还是各大国有银行,而银行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高,且存在银行缺少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机构的情况。而且,各大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提供的信贷产品单一且风险较高,主要提供一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更新等中长期需求;各大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以抵押和担保贷款为主,平均融资成本高达 10%~15% ,远高于大中型企业;传统的信用评价体系过度依赖财务指标,无法全面反映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等,权威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机构的缺乏,导致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困难,也导致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等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助力,但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是,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各大金融机构更偏向于向一些低能耗、创新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与支持,主要是这类企业的发展潜力大,金融机构向他们提供服务的风险性低,而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相对缓慢,再加上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不够完善,银行向他们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性高且没有有效的风险分担渠道,这将严重挫伤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协商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而加剧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例如,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缺乏有效的外部审计,某些关联交易复杂且隐秘,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向其提供金融服务时难以评估真实风险,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而缩减放贷额度、贷款周期或不向他们提供贷款。

二、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激活各大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力,需要中小企业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包括进行创新发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绿色化转型及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并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和管理体系,如财务制度、内控制度和信用体系等。具体而言,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持续聚焦细分市场,确保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不低于 70% ,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使自身经营发展能力、应对风险挑战能力增强;推动精益生产、精细化管理等先进方式,促进产品和服务优化,管理水平提高,这样的企业发展潜力更大,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我们推动科技创新,确保自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成长潜力,或者是在细分市场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自身融资能力增强。

(二)持续完善金融支撑体系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多个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着力于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帮助其解决融资难、资成本高等问题。其中,持续完善金融支撑体系,确保各种金融政策落到实处,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至关重要;而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可以从调整供给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担保体系、完善治理体系多个层面进行。

第一,调整供给结构。与各大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和区域金融机构更能满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其工作开展和实施中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直接、有效形成支撑中小企业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因此,国家和各地区政府要支持和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区域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及相关工作开展。具体而言,支持普惠金融发展,面向不同层次的中小企业优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如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宽可贷资金渠道;针对中小企业设计更多的小额信贷产品、专项金融产品,为那些被金融排斥的中小企业(有金融需求但无抵押物、愿意承担高价贷款利息但贷款无门)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4]。城商行、农信社、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深耕地方,对中小企业金融需求较为熟悉,可大力推动这些机构立足自身服务区域,引导和鼓励其下沉服务重心,面向当地的一些中小企业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发展。

第二,优化金融服务和资源配置。发挥好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作用,鼓励支持各地区基于自身情况的考虑分析,建设运营规范、高效、适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引导广大中小企业通过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和渠道获取融资支持。而且,各地区要基于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的考虑分析,进一步深化区域金融改革。例如,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绿色转型,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则要进一步强化金融的基础性功能。此外,鼓励和支持当地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数字金融业务,在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促使各大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边界拓展,使之惠及容易受到金融排斥的中小企业等长尾群体 [5]。在数字金融的支持下,企业只需要通过手机银行等线上操作,就能够便捷地获取信贷支持。

(三)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还需要完善与之相关的制度机制及风险管理体系,如信用体系、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担保体系、治理体系及信息化管理体系和平台等,用以支持相关工作高效开展和有效降低风险隐患。具体而言,坚持技术赋能和数据赋能,促进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在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应用的同时(如发展数字金融、普惠金融),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金融服务的供给效率增加。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推行差别化信贷准入和风险控制,确保有金融贷款需求者获得融资支持的同时,降低金融机构风险。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和信息化平台,进一步加强银行、政府和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并建立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时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状态、评估分析中小企业资产分布情况和中小企业发展能力,也便于中小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银行的金融产品信息、金融支持政策,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贷款难问题。完善担保体系,当前银行仍是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主要渠道,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担保机制,可以使中小企业融资更简洁、更容易操作。健全征信体系,包括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征信的法律框架,规范数据采集、使用和共享流程,并发展多元化的征信机构和建立统一的征信平台,提高中小企业的征信意识。

结语

为更好发挥金融支持作用,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推进政策支持持续强化、融资渠道与成本优化、服务模式创新与精准供给。未来,还需要加大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解决资金难题的同时,推动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月 .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J]. 中国科技投资 ,2021(6):62,71.

[2] 刘江平 .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J]. 环球市场 ,2021(3):41.

[3]刘军丽.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J].中外企业家,2022(36):28-30.

[4]莫贤锐,马雅琳,陈瑶.数字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4(23):121-123.

[5] 朱珠 . 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2,35(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