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沂蒙绘故事·传承谱新篇”:沂蒙文化AR/VR 技术绘本开发与推广的背景分析

作者

王苇杭 代妍 孔令洁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一、技术迭代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

随着 5G 网络、云计算和智能终端的普及,AR/VR 技术已从概念验证阶段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据 IDC 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 AR/VR 头显出货量达 980 万台,其中教育领域应用占比提升至 28% 。技术的突破体现在多个方面:

硬件性能提升:如自由曲面 AR 光机、Micro OLED 显示屏等设备优化,使画面清晰度和交互流畅度显著提高,例如天蒙山景区的 AR 导览项目通过蓝牙信标触发场景化内容,实现了无感化交互;

软件工具成熟:虚幻引擎 5、Unity3D 等技术支持影视级画质渲染,为沂蒙文化场景的沉浸式还原提供可能;

轻量化趋势:裸眼 AR 技术通过手机等终端实现增强现实交互,降低了设备成本与使用门槛,如龙联科技的“AR 看文物”应用通过扫描图片即可激活三维模型,大幅提升普及率。

二、政策支持与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

2021 年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革命老区文化振兴,而《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和《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则进一步要求将 AR/VR 技术融入文化教育领域。

教育场景需求:研究表明,沉浸式学习可使知识留存率提升至 75% ,较传统方式提高 40%. 。沂蒙文化作为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故事化、场景化的特性与AR/VR 技术的教育功能高度契合;文旅融合机遇:山东省“AR+ 文旅”项目的成功落地(如天蒙山 AR 导览服务)验证了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为绘本开发提供了可复用的商业模式。

三、文化传承危机与创新需求

沂蒙地区拥有 227 处革命遗址、78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柳琴戏、郯城木版年画),但面临两大挑战:传承断层: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兴趣不足,口述史、民俗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传播局限:传统展览与纸质媒介难以满足现代受众的互动需求。

AR/VR 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动作捕捉、智能编曲等手段,可将红色故事、非遗技艺转化为数字化资产。例如,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的“中华文化有意思”项目通过 AR/VR 技术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已在港澳中小学试点并计划推广至100 场巡展,为沂蒙文化推广提供参考路径。

四、消费市场偏好与产业升级驱动

现代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呈现三大特征:体验沉浸化:如裸眼 AR技术支持的“虚拟文物把玩”、VR 任务式学习(如“重走支前路”)等,满足用户对互动性与趣味性的追求;

内容情感化:故事化营销成为趋势,沂蒙红色文化中的“红嫂精神”“孟良崮战役”等IP 可通过AR/VR 场景重建,增强用户情感共鸣;传播社交化:短视频平台与元宇宙概念的结合(如抖音、B 站虚拟 IP 运营)为文化传播开辟新渠道,香港项目的“数字文化官”虚拟 IP 即通过社交媒体实现破圈传播。

五、行业实践与痛点破解经验

既有项目的成功经验与问题为沂蒙绘本开发提供启示:成功案例:天蒙山 AR 导览通过蓝牙信标触发场景化内容,日均服务游客超千人次;广州海事博物馆的裸眼 AR 打卡系统通过小程序互动提升用户参与度;痛点破解:针对成本高、内容同质化问题,可采用轻量化开发策略(如云渲染降低终端配置需求)和差异化内容设计(如结合沂蒙老粗布纹样库开发互动纺织游戏)。

六、总结

沂蒙文化 AR/VR 绘本的开发,是技术赋能、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与文化传承危机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整合沉浸式技术、教育场景与文旅资源,该项目不仅可破解传统文化传播困境,更可构建“科技 + 文化 + 教育”的创新生态,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数字化范本。

基金项目:本文系临沂大学《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艺术素养赋能青少年心理测试系统 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编号:LUHX2024146)的项目成果;本文系临沂大学《基于三维可视化及 GIS 技术的地质勘探及安全评估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项目编号:HX240330)的项目支持成果;

指导教师:1. 郑燕,临沂大学博士副教授;2. 赵飞龙,临沂大学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