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科学课堂中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化策略探讨

作者

张龙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中心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教育愈发重视学生主体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靠小组互动来推动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不过,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还存在形式化、低效化这类问题的,像分组不合理、任务目标不清楚、教师角色缺失之类的,这就使得合作学习变得表面。本文就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化路径。提出像科学分组、任务分层、动态评价等策略,给一线教师提供能操作的实践方案,促使合作学习在科学课堂里深度运用,旨在让学生科学思维和协作能力协同发展。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现状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时,不少教师没充分顾及学生能力的差异,只是简单地把学生组合起来。这就致使小组里出现了“强者主导、弱者旁观”的不良状况。能力较强的学生活跃在讨论与探究进程里,思维活跃,动手能力佳,小组里的话语权在他们手中。能力较弱的学生因跟不上节奏,逐渐失去参与积极性,沦为旁观者。这种状况不但没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里得到锻炼与成长,而且还会加大学生间的差距。 再者,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缺乏层次性,没有依据学生实际水平与认知能力合理设计。一般而言,一个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能力强的学生觉得任务太简单,缺乏挑战性,很容易失去兴趣。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认为任务难度太大,无法着手。如此一来,全体成员的参与热情都难以被激发,合作学习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最后,有些教师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只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小组讨论若出现分歧或者陷入困境,教师就无法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这会让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合作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科学思维的作用。

二、小学科学课堂中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化策略

合作学习是基于“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综合搭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科学课堂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和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一)科学分组:动态平衡与角色分工

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各有不同,所以,混合编组他们的很必要。在每个小组里,都设有“引领者”“协调者”与“记录者”这三种不同角色。“引领者”往往有较强的决策能力,能在小组活动里引领大家明确方向,给出创新性想法,促使小组朝着目标前行。“协调者”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能够协调小组成员间矛盾,保证大家和谐合作,使各项任务顺利推进。“记录者”心思缜密,负责精确记载小组讨论的要点、实验流程及结果等关键信息,为后续总结与汇报奠定基础。借助这种异质分组,不同特点的学生相互补充,让各自的优势得以发挥,使小组整体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定期更换角色,能防止学生能力被固化。若一个学生长期只担任一种角色,其能力发展就会受限。学生在角色轮换中,有机会尝试不同任务与挑战,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原本内向的学生担任汇报员后,可提升自身表达能力与胆量。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学生可担任记录职责,借此锻炼自身的细致观察与归纳总结能力。如此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角色里全面发展,自身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团队协作意识与适应能力也得以增强。总的来讲,科学的分组动态平衡以及角色分工模式,能给小学生的成长打下牢固的根基。

(二)任务设计:分层目标与真实情境

分层目标能够借助阶梯式任务达成。小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兴趣偏好方面有显著差别,把科学探究问题分成基础、进阶和拓展这三类,能精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级任务重点围绕着对科学知识的初始认知以及基本技能的把握。 比如,教授植物知识时,让学生认识常见植物的名称、外形特征之类的。这是科学习的根基,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初步认识科学。进阶级任务会在此基础上深化,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例如,让学生对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与生长周期予以对比,进而总结出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拓展级任务更具挑战性,能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

引入真实情境是很重要的,生活化的情境是其重要体现。就拿“校园植物观察”项目来说,要把小学科学知识和现实问题紧密关联起来。校园是学生所熟知的环境,其中植物种类繁多。在这个项目里,学生得分组协作,对校园里的植物加以观察、记录与分析。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也能增强他们的合作动机。学生合作时,互相交流、学习,一道解决遇到的问题,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得以培养。同时,把科学探究与校园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他们对科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小学科学教育,要是能把分层目标跟真实情境有效结合起来,那它的活力就会冒出来,给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打下扎实的根基。

(三)教师引导:适时介入与过程评价

在教学实践里,教师的引导可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适时介入和过程评价,这能大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能得到提升。支架式指导是教师适时介入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里,学生们常会碰到不少难题,这样一来,小组讨论就会陷入僵局。这时候,教师就得及时出现,用提问或者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比如,要是学生得出某个结论却缺乏足够依据,教师就可温和地问一句“你们的数据能不能支持这个结论?”。这样的提问犹如一盏明灯被点亮,能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其思考路径与研究手段,促使他们以更严谨的态度面对问题,进而推动小组讨论向更深层次迈进。这种介入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给他们思考的方向,以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评价是过程评价的核心内容。传统评价方式常太看重结果,没顾及学生在学习时的付出与成长。在现代教学里,要跟小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全面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小组自评能够使学生清楚知晓自己在小组中的表现,知晓自身的长处与不足。 互评给学生带来的是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契机,学生能从同伴那里得到不一样的看法和提议。 教师评价具备权威性和指导性,能从专业层面点评、总结学生的合作过程。多元评价让学生能看到自身学习成果,还能在评价里学会反思、改进,持续提升合作与学习能力。

结语

优化合作学习模式对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效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的科学分组方法、分层任务设计以及动态引导策略,能切实解决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形式化问题,有效推动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未来研究能够进一步探究技术赋能(像数字化协作工具这种)对合作学习的支持作用,而且要关注城乡教学条件有差异时模式适应性的情况。教师得不断反思实践,灵活调整策略,这样才能真正让合作学习在科学教育里发挥价值,培育出既有探究能力又有团队精神的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1] 张兰英 . 情境教学背景下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J]. 小学科学 .2025 (15) :28-30.

[2] 栾金光 . 教学场所从课堂向校园扩展 [J]. 小学科学 . 2025 (15):7-9.

[3] 叶铭孝 . 小学科学课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探析 [J]. 小学生 ( 下旬刊 ) . 2025 (04) :130-132.

姓名:张龙,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75 年11 月, 籍贯: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 学历:本科, 职称: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