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唱”:中华古诗词的现代演绎新路径
张缤予 傅光龙 孙晓倩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一、引言
中华古诗词源远流长,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重新审视中华古诗词的传承、国际化传播与育人功能,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华古诗词的传承
(一)传承的重要意义
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同时,古诗词独特的语言艺术,如对仗、押韵、用典等,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典范,对提升民族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深远影响。
(二)传承面临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华古诗词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化,导致古诗词在大众文化消费中的份额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在教育领域,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感悟和兴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缺乏深入理解和热爱。此外,古诗词传承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也制约了其传承与发展。
(三)传承策略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古诗词,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策略。首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情境,如模拟古代场景、角色扮演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诗词与音乐、绘画、视频等相结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例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播放一段展现秋天山林景色的视频,配以轻柔的古典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其次,加强社会宣传推广,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古诗词文化。此外,培养专业的古诗词传承人才,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学术研究,为古诗词传承提供人才支撑和理论保障。
三、中华古诗词的国际化传播
(一)国际化传播的意义
中华古诗词的国际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它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能够让世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将中华古诗词传播到欧美等更多国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从外交角度而言,古诗词传播能够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为国家间的友好交往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成为文化外交的重要手段。
(二)传播途径
翻译是中华古诗词国际化传播的关键途径之一。优秀的翻译作品能够跨越语言障碍,将古诗词的韵味和内涵传递给外国读者。例如,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词翻译作品以其精湛的翻译技巧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赞誉,为中华古诗词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5]。同时,文化交流活动也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举办国际诗歌节、文化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外国诗人、学者、文化爱好者参与,为中华古诗词的传播搭建平台。
(三)传播成果
近年来,中华古诗词的国际化传播取得了显著成果。越来越多的中国古诗词翻译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发行,受到外国读者的欢迎。同时,国际学术界对中华古诗词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许多知名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和研究项目,推动了对古诗词的学术探讨和文化解读。一些外国诗人还受到中华古诗词的启发,在创作中融入中国元素,进一步扩大了中华古诗词的国际影响力。
四、中华古诗词的育人价值
(一)品德塑造
中华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品德塑造具有积极作用。许多古诗词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爱情怀。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审美培养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语言美来看,古诗词用词精妙,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生动地展现出来;在意境美方面,古诗词通过描绘各种场景和情感,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如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勾勒出一幅孤寂凄凉的羁旅图,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凄美意境;而古诗词的韵律美则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到节奏的美感,提高音乐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文化自信树立
学习中华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
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和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当学生领悟到古诗词的魅力时,会对中华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结论
中华古诗词的传承、国际化传播与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传承是基础,国际化传播是拓展,育人是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华古诗词的重要价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传承、推动国际化传播、发挥育人功能,让中华古诗词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研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深入探讨中华古诗词的传承、传播与育人规律;同时,持续创新传承和传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宽传播渠道,使中华古诗词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宁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00(3).
[3] 李吉林 情境教育的诗篇[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人民出版社,2015.
[5]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6] 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M].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7] 朱光潜 谈美书简 [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临沂大学《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艺术素养赋能青少年心理测试系统 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编号:LUHX2024146)的项目成果;本文系临沂大学《基于三维可视化及 GIS 技术的地质勘探及安全评估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项目编号:HX240330)的项目支持成果;
指导教师:1. 郑燕,临沂大学博士副教授;2. 赵飞龙,临沂大学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