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背景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
刘敏霞
云浮市云城区臻汇园小学 广东云浮 527300
引言:
随着经济和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教育行业变得尤为关键。在“双减”政策下,教师不仅要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还要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其心理健康。语文学科因其人文性和情感性特点,成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载体。通过语文课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帮助气学会面对困难和管理情绪。本文在“双减”背景下,结合语文教学的经验,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课的结合方法,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实用的教学建议,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本研究旨在为将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提供新的想法,推动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一、语文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语文课堂上,教材内容不仅传授知识,还影响学生的思想。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理解知识背后的思想,接受思想教育,这对其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孩子们年纪小,社会经验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结合,不仅能拓宽他们的视野,还能丰富他们的思想,培养他们的情操,增强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益。而且,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包含许多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可以从中挖掘相关内容,让学生学习书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塑造良好性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在语文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挖掘教学核心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巧妙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如此,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将明确学习目标,实现高效的学习成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师能够将教学本质与内涵相融合,进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从而助力学生收获丰硕的学习果实,增强学习体验,并有助于教师实现课堂知识的高效传授 [1]。在讲授《小马过河》这一课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究小马在遭遇挑战时的内心历程:从起初的踌躇满志,逐步蜕变为勇敢的探索者。通过对小马行为的细致剖析,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如何应对人生挑战”的深入思考,并鼓励其畅谈个人战胜困难的宝贵经验。与此同时,教师可紧扣课文精髓,巧妙地提出诸如“若身临其境,小马将如何抉择?”等问题,促使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学会主动迎接挑战,培育出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卓越的解决问题的技巧。
(二)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深入洞察学生的心理状况,细致剖析其性格与心理特质,语文教师不仅需传授课程知识,更应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在班会上普及心理教育知识,并借助心理测评工具,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强化心理辅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教师可组织班级开展心理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戏剧化的情境中展现内心困惑,以便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2]。例如,在班会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以“情绪管理”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模拟生活中可能遭遇的情绪挑战,如考试挫折、与朋友争执等,通过角色扮演展示如何妥善处理这些情绪。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处理方式的优劣,并总结出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深呼吸、倾诉等。此外,教师可定期进行心理测评,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针对普遍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如“如何有效缓解学习压力”。
(三)构建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巧妙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精心挑选适宜的教学素材,精心营造教学环境,旨在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氛围,从而培育学生的优良品格。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所涵盖的领域广泛,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教学任务。若教师仅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鉴于此,教师需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缓解他们的抵触情绪,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此,教师需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讲解《赠汪伦》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时,教师可以围绕“友谊”这一主题,营造一个充满温馨的教学氛围。
课堂上,轻柔的音乐缓缓流淌,引导学生闭上双眼,回忆与朋友共度的美好时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深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深情厚谊,并鼓励他们分享对友谊的深刻感悟。通过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刻领悟古诗的情感内涵,更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珍惜友谊,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心态。
(四)整合教学目标
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心的整合。这要求教师在确保达成语文学科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目标。通过将基础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机融合,不仅能够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效,还能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深刻理解生活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前行之路 [3]。例如,在教授《落花生》这一课时,教师不妨将语文教学的宗旨——深入领悟课文内涵,掌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技巧——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塑造谦逊务实的品格——巧妙融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们共同探讨花生的独特之处及其所蕴含的象征寓意,进而结合现实生活,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效仿花生,成为一位低调而富有贡献的人。”课后,教师可布置一项实践性的作业,如“记录一次你无私助人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深化对课文主旨的感悟,并在实践中培育出优良的心理素质。
结语:在“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领域,无疑是一项富有深远意义的教学创新。本文深入剖析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提出了诸如情境模拟、目标融合以及心理档案构建等多种高效的教学策略,为教师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南。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不仅能够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更有助于学生塑造积极的心理素质,诸如抗压能力、协作精神以及自我认知能力。展望未来,教师们需不断探索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学校与社会亦应给予充分支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营造有利环境。通过集众人之力,语文教学将演变为促进学生知识积累与心理成长的关键平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王志成 .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J]. 学周刊,2020(06):102.
[2] 周阿娣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J]. 新作文 : 教研 , 2021(9):1.
[3] 侯永胜 .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初探 [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4):70-71.
课题信息:本文系广东省云浮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双减’背景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YF24-1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