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凌海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作者

王志强

辽宁省凌海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锦州 121200

前言

凌海市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单元,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实现流域内水土流失防控、生态改善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思路

小流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单元,治理需遵循“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原则,以控制水土流失为核心,结合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需求,构建“工程 -生物 - 农业”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同时,注重流域内水资源利用、土地合理规划及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凌海市小流域综合治理需立足流域自然特征,以系统思维整合各类措施,才能实现从“水土流失控制”到“生态系统健康”的升级,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与措施

1. 坡面及沟道治理(工程措施)

坡面防护:针对坡耕地、荒坡等不同地形,配套梯田(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鱼鳞坑、水平阶等,减缓坡度,拦截地表径流;在坡面顶部修建截水沟,防止雨水冲刷坡体。

沟道整治:在沟头修建跌水、谷坊(土谷坊、石谷坊),稳定沟床、防止沟岸扩张;对深切沟道采取淤地坝建设,既能拦沙造地,又能蓄水灌溉,兼顾生态与生产。

小型水利配套:在流域内布局蓄水池、灌溉渠系、沉沙池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干旱问题。

2. 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生物措施)

林草植被建设:在荒山荒坡、沟坡等地种植乡土树种(如杨树、刺槐)、灌木(沙棘、紫穗槐)及草本植物(苜蓿、黑麦草),构建乔灌草结合的立体植被带,增强水源涵养和固土能力。

经济林培育: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在缓坡区域种植苹果、梨、大枣等经济林果,既增加植被覆盖,又为农民增收提供渠道,实现“生态 + 经济”双赢。

湿地与河岸带保护:对流域内河流、水库周边划定保护范围,种植水生植物(芦苇、菖蒲),恢复河岸植被,净化水质、稳固河岸。

3. 农业与管理措施优化

农业结构调整: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如退耕还林还草、粮果间作、林下种植等,减少坡地开垦,降低人为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耕作:在坡耕地推广等高耕作、免耕覆盖、轮作休耕等技术,保护土壤表层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

管护机制建立:明确流域治理后的管护责任,推行“承包制”“管护员制度”,结合生态补偿政策,确保治理成果长效维持

三、治理成效分析

凌海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涵养水源:林冠层可截留部分降水(约 15%-30% ),减少地表直接受冲刷的水量;林下枯枝落叶层和根系改良的土壤,能增强蓄水能力,延长地表径流形成时间,增加地下水补给。

调节径流:降低洪峰流量,延缓洪水过程,同时在枯水期通过根系吸水和蒸腾作用,维持河流基流,改善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

净化水质:植被过滤和吸附降水携带的泥沙、养分(如氮、磷),减少面源污染,改善下游水体质量。

改善水环境:通过河道清淤、护岸工程建设等,可减少泥沙及城区废弃物的入河量,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同时,工程建造的人工湿地能滞留沉积物、分解有毒物和营养物质,从而净化水质,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

2、对土壤系统的影响

保持水土:林冠、枯落物和根系共同作用,显著降低土壤侵蚀模数(可减少 50%-80% ),防止表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

改良土壤:枯枝落叶分解后增加土壤有机质,根系活动改善土壤孔隙结构,提升土壤通气性、保水性和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

凌海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实施坡耕地治理、侵蚀沟治理等措施,有效控制了项目区水土流失。如小凌河河小流域(上板石沟片区)和小业河小流域通过固滨笼墙护岸、石笼谷坊等工程措施,以及栽植水保林、封禁治理等林

草措施,减少了土壤侵蚀。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提供栖息地:水土保持林形成的植被群落,为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增加物种丰富度。

维持生态链:通过植物- 动物- 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完善生态系统食物链,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增加生物多样性:综合治理工程使凌河流域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多,不仅发现了野生大豆等多种珍稀植物,黑鹳、大天鹅等珍稀鸟类也明显增多。河流两岸的生态建设形成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4、对气候调节的影响

局部小气候改善:林分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地表温度(夏季可使局部气温降低 2-39C ),调节区域光照和风速,形成更适宜的微气候环境。

碳汇作用: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碳元素,助力缓解区域温室效应。

调节局部气候:大面积生态林的建设和人工湿地的形成,有助于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等,起到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如凌海市的大凌河退田还河封育区,以前是裸露沙石的河滩地,治理后草本植物茂盛,空气也得到明显改善。

5、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增强抗干扰能力:水土保持林构建的复合植被结构,能缓冲自然灾害(如暴雨、干旱)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减少生态系统退化风险。

促进物质循环:通过植物吸收、枯枝落叶分解、动物转化等过程,推动碳、氮、水等物质在生态系统内的循环,维持生态平衡提升景观生态价值:小流域综合治理让大、小凌河重现生机,形成了众多生态景观带,如大凌河第一湾、大凌河河口湿地等,不仅丰富了凌河沿岸的旅游资源,提升了城市品位,还串起了鸽子洞古人类遗址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1. 问题:

部分流域治理资金投入分散、技术推广不到位;经济林与生态林比例协调不足;后期管护资金短缺等。

2. 建议:

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政府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治理;

加强乡土树种选育和技术培训,提高治理措施的适应性和科学性;

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优化林种结构,建立“生态补偿 + 产业收益”的长效管护机制。

总结

水土保持林工程是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措施,通过改善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既能遏制水土流失,又能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其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需结合当地生态特征科学规划,避免单一树种或不合理配置导致的生态功能局限。

参考文献:

[1] 胡淑萍;尹忠东;高国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水土保持通报》;2012 年第6 期;

[2] 陈沛春; 水土保持工程对莫然溪小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02012162556165’,1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 年第 12 期;

[3] 郭娇;叶浩;吴利杰等;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地球环境学报》;2013 年第2 期

[

作者简介] 王志强(1972-),男,辽宁省锦州凌海市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