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现状与培养措施
薛万花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甘肃民勤 733399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与抽象性兼具的学科,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交流是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教师与学生,使得知识得以顺畅传递,思维能够激烈碰撞。有效的课堂交流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原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然而,当前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的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探究这些现状并探寻相应的培养措施,对于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现状
1.1 交流形式较为单一
在多数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交流多表现为教师单向传授知识,通过讲解例题、推导公式等方式向学生灌输数学概念与解题方法。而学生的反馈则局限于回答教师提问或在练习环节中呈现解题结果,师生之间缺乏深度互动与多元交流。例如,在讲解函数性质时,教师往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板书推导与讲解,学生只是忙于记笔记,很少有机会主动提出疑问或分享自己对函数图像变化规律的见解,课堂氛围显得沉闷,学生的思维也难以充分活跃起来。
1.2 师生互动缺乏深度
尽管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高中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往往流于形式。教师提问多集中于知识点的记忆与简单应用,诸如“什么是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之类的问题,学生只需机械地回忆教材内容即可作答,无需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对于一些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或课堂秩序,很少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失去了对数学问题深入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思维停留在浅层,难以在面对复杂数学问题时进行灵活应变与创新解决。
1.3 学生参与度参差不齐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高中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发表见解,与教师形成了较为良好的互动关系。然而,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数学基础薄弱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沉默寡言,被动地坐在课堂中,等待教师传授知识。他们在课堂上很少主动提问或参与讨论,甚至在教师点名提问时也只是简单应付,无法真正融入课堂交流之中。这不仅导致这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逐渐掉队,也使得整个课堂的交流氛围难以活跃,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高中数学课堂交流培养措施
2.1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交流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积极交流的基础。教师应摒弃传统权威式的教学形象,以平等、友善、亲和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点与想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由与安全。例如,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或表达不清晰的情况,教师不应直接批评或打断,而是要耐心倾听,给予鼓励性的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逐步完善思路。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与紧张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 优化课堂提问策略
提问是课堂交流的重要媒介,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提高提问质量。一方面,要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与梯度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个体差异,设计从基础知识点到综合应用、从简单回忆到深度分析等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证明时,先提问“什么是平行线的性质?”这类基础性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巩固基本概念;随后提出“如何利用平行线性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与逻辑推理;最后抛出类似“除了常规的平行线方法,还有其他创新性的思路可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吗?”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深度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避免因急于求成而频繁提问或过早揭晓答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联想与分析,从而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3 运用合作学习模式促进交流
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机会与平台。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业成绩、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合理分组,每组 4-6 人为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布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如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解决等,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探讨完成。例如,在研究函数的实际应用时,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函数模型实例,如成本与利润函数、人口增长函数等,小组成员分别负责数据收集、函数构建、模型分析以及成果汇报等环节。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质疑与启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智慧,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同时,教师要定期组织小组间交流展示活动,让各小组分享合作成果与经验,促进全班范围内的知识共享与思维碰撞。
2.4 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情感是课堂交流的润滑剂,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能够有效促进课堂交流的顺畅开展。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情感需求,通过课余谈心、批改作业评语、课堂鼓励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例如,教师可以在批改作业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进步、困难或问题,用温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注,如“看到你在解题步骤规范性上有很大进步,老师为你感到骄傲!继续加油,相信你会越来越好!”或者“这道题出现错误没关系,说明你在这个知识点上还需要进一步巩固,老师会利用课余时间帮你讲解,加油哦!”。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对于表现紧张、缺乏自信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肯定与鼓励,用眼神、微笑等肢体语言传递支持与信任。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关怀时,他们会更愿意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从而提升课堂交流的质量与效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课堂交流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前高中数学课堂交流面临着交流形式单一、师生互动缺乏深度以及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等挑战,但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提问策略、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以及借助信息技术搭建多元化交流平台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课堂交流现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忠武 . 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学科阅读教学探析 [J]. 中学教学参考 ,2024,(03):56-58.
[2] 王哈莉 , 张永昌 . 加强数学阅读 , 提升学科素养——谈高中数学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J]. 数理天地 ( 高中版 ),2023,(09):90-92.
作者简介:薛万花(1982.12---)女,汉族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 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