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社区参与视角下四川戏剧主题社区文化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王洪梅 何金苗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213

一、引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显示,川剧观众平均年龄持续攀升,年轻群体占比不足 15% ,传统戏曲面临“圈层固化”与“代际断层”双重困境。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社区文化空间萎缩,居民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社区作为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其参与机制的创新成为破解传统戏曲发展瓶颈的核心命题。

文化再生产理论强调,文化传承并非静态保存,而是通过主体互动实现价值重构与意义再生。社区参与视角下的文化品牌建设,本质上是将戏剧艺术嵌入社区生活场景,通过居民、组织、技术的协同创新,构建“生产—传播—消费”的闭环生态系统。本文以四川戏剧为研究对象,结合成都龙潭社区“古韵城厢川剧社”、苏坡街道“蜀源里川剧艺术馆”等实践案例,探索社区参与推动传统戏曲品牌化的可行路径。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2.1 四川戏剧文化传承与品牌建设的研究脉络

四川戏剧(以川剧为核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长期受到学界关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向:

(1)传承困境与对策研究

学者普遍指出,川剧面临观众老龄化、青年人才断层、市场萎缩等结构性矛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显示,川剧观众平均年龄持续攀升,年轻群体占比不足 15%(中国新闻网,2024)。研究提出“活态传承”“创新表达”等路径,强调需突破传统剧场模式,将戏剧融入社区生活场景(王胜志,2023)。

(2)社区参与的文化价值

社区作为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其参与机制被视为破解传统戏曲发展瓶颈的核心。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社区通过重构物理空间与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将戏剧艺术转化为居民的“生活仪式”(梁青山,2020)。例如,龙潭社区通过改造文化广场、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形成“家门口看大戏”的便民服务模式,使川剧演出参与率从 2022 年的 12% 提升至 2024 年的 38%(微信公众平台,2024)。

(3)数字化传播与技术赋能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戏曲提供新传播渠道。研究显示,抖音“川剧变脸”相关话题播放量超 2.3 亿次,涌现出《川剧版孤勇者》等爆款作品,95 后创作者占比达 63%(王云萍,2024)。学者提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概念,呼吁通过 VR 技术、在线实景地图等手段,实现川剧的数字化保存与沉浸式传播(刘彦,2024)。

(4)代际传承与青年人才培养

青年群体是文化品牌年轻化的关键。四川省川剧院“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通过现代舞台技术与多媒体手段,将观众年龄层降低 10 岁(万鑫,2024)。研究强调需构建“基础教育—专业训练—实践演出”全链条培养体系,例如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开设川剧表演专业,结合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四川新闻网,2024)。

2.2 研究缺口与问题提出

现有研究虽在传承路径、社区作用、技术融合等方面取得进展,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系统性框架缺失:多数研究聚焦单一维度(如空间或技术),缺乏对“空间—组织—技术—代际”协同机制的整合分析。

社区主体性弱化:部分研究将社区视为政策执行者,忽视其作为文化生产主体的能动性。

实证研究不足:案例多集中于成都主城区,对乡镇社区、安置小区等典型场景的覆盖有限。

本文以“社区参与”为核心视角,构建“空间活化—组织共建—数字赋能—代际共生”四维联动模型,结合龙潭社区、苏坡街道等多元案例,探索四川戏剧文化品牌建设的可持续路径。

三、社区参与的实践路径:四维联动模式构建

3.1 空间活化:打造“沉浸式”戏剧体验场景社区文化空间的重构需兼顾功能性与审美性。龙潭社区采用“三区联动”策略:表演区:设置可移动舞台,支持川剧变脸、吐火等特技表演;

互动区:开设脸谱绘制、戏服试穿等体验工坊,吸引青少年参与数字区:引入VR 技术,还原《白蛇传》《柳荫记》等经典剧目的舞台场景

数据显示,该社区川剧活动参与率从 2022 年的 12% 提升至 2024 年的 38%,其中18—35 岁群体占比达27%(微信公众平台,2024)。空间活化不仅降低了戏剧传播成本,更通过日常化演出将戏曲艺术转化为社区居民的“生活仪式”。

3.2 组织共建:构建“政府—社区—市场”协同机制

社区戏剧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依赖多方资源整合。苏坡街道创新“1+3+N”组织模式:

“1”:街道办统筹规划;

“3”: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提供场地与资金支持;

“N”:引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民营剧团等社会力量参与课程设计。

例如,蜀源里艺术馆与四川省川剧院合作开设“青年演员孵化计划”,累计培养学员 200 余名,其中 15 人入选省级戏剧比赛决赛(微信公众平台,2023)。这种“政府引导、社区主导、市场参与”的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戏曲传承中“人才断层”与“资金短缺”的双重难题。

3.3 数字赋能:拓展“线上 + 线下”传播渠道

数字化是突破社区物理边界的关键手段。武侯区老马路社区开发“戏游老马”微信小程序,集成剧目预约、票务购买、演员互动等功能,上线3 个月注册用户突破 1.2万人(四川新闻网,2024)。更值得关注的是,社区与抖音合作发起“川剧新声”挑战赛,鼓励居民用短视频形式改编经典唱段。2024 年赛事期间,相关话题播放量达 2.3亿次,涌现出《川剧版孤勇者》《变脸猫和老鼠》等爆款作品,其中 95 后创作者占比达63%,成功实现戏曲艺术的“破圈传播”。

3.4 代际共生:构建“老带新”传承生态

青年群体的参与是文化品牌年轻化的核心。龙潭社区实施“银龄计划”,邀请 78岁的川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巧茹担任艺术顾问,定期为青年演员指导身段与唱腔。同时,社区与成都七中联合开设“川剧选修课”,将《滚灯》《秋江》等经典折子戏纳入校本课程,累计覆盖学生 1500 余人(微信公众平台,2024)。数据显示,参与课程的学生中,82% 表示对川剧产生浓厚兴趣,35% 愿意未来从事相关职业。这种“老艺人—青年演员—青少年学员”的传承链条,为戏剧品牌注入持续生命力。

四、挑战与对策:社区参与的可持续性保障

4.1 资金短缺: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社区戏剧品牌建设面临初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问题。建议借鉴上海“社区文化基金”模式,由政府设立专项补贴,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冠名赞助、公益广告等形式参与。例如,苏坡街道与本地房企合作,将川剧元素融入楼盘景观设计,企业因此获得“文化地标”品牌授权,实现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赢(微信公众平台,2023)。

4.2 内容创新: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社区戏剧需警惕“娱乐化”倾向。龙潭社区通过建立“居民评审团”,对自创剧目进行文化价值评估,确保《吸毒恨》等作品在保持川剧唱腔特色的同时,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信公众平台,2024)。此外,社区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合作开展“戏剧文本现代化”课题研究,系统梳理川剧 300 余部传统剧目,提炼出“忠孝节义”等核心文化符号,为内容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4.3 人才断层:完善职业化培养体系

针对青年演员流失问题,建议推动“学历教育 + 非遗传承”双轨制。四川省已试点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开设“川剧表演”专科专业,学生毕业可同时获得大专学历与初级演员资格证。同时,社区可联合剧团建立“学徒制”,为优秀学员提供每月 2000元的生活补贴,降低其从业门槛。数据显示,该模式使青年演员留存率从 2019 年的31% 提升至 2024 年的 58%(四川新闻网,2024)。

五、结论与展望

社区参与为四川戏剧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空间—组织—技术—人才”的立体化解决方案。通过空间活化重构戏剧消费场景,组织共建整合多方资源,数字赋能突破传播边界,代际共生保障传承生态,社区正从文化传承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社区戏剧 + 文旅融合”“社区戏剧 + 乡村振兴”等跨界模式,为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 王胜志 . 短视频浪潮下戏曲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新闻文化建设》,2023.]

[2][ 梁青山. 四川文化品牌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2020.]

[3][ 微信公众平台(腾讯网). 我们的“新”家丨川剧文化进社区 , 合力搭起“戏台子”, 来社区听一出“好戏”. 2024.]

[4][ 微信公众平台(腾讯网).【治理新景象】苏坡街道 : 开川剧艺术馆 , 居民共治有了新舞台 . 2023.]

[5][ 刘彦 . 川渝地区川剧文化数字化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四川戏剧》,2024.]

[6][ 万鑫 . 川剧青年人才培养与川蜀文化品牌建设 .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 ,2024.]

[7][ 四川新闻网. 川剧新声: 川剧青年人才培养与川蜀文化品牌建设. 2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 ∴2025 年自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2025-D02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剧发展研究中心2025 年度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