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西方现代舞肢体语言在中国语境下的创造性重构

作者

杨钦地

成都优人匠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肢体语言作为舞蹈的灵魂,始终在文化土壤中生长。西方现代舞以“身体即媒介”的理念,打破了古典芭蕾的程式化表达,却在进入中国语境时面临“水土不服”的挑战——单纯的情感宣泄难以触及东方观众对“意境”的审美期待。于是,从陈氏太极的“引劲落空”到少林功夫的“气沉丹田”,从道家“大象无形”的哲思到儒家“中庸”的节制之道,中国文化元素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现代舞的肢体逻辑。当沈伟让舞者在呼吸间演绎“大音希声”,当《舞经》让脊椎螺旋与马步桩共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舞蹈语汇的扩容,更是两种文明在身体美学层面的深度共鸣。

1 萃取中国哲学思想,重塑西方现代舞肢体语言内核

中国传统哲学里,道家“阴阳相生”不仅是抽象概念,更是肢体运动的隐形法则——阴为收敛时的蓄势,阳为舒展时的释放,二者在呼吸吐纳间完成能量转换。儒家“中庸”思想则强调过犹不及,让肢体动作避开极端发力,在“度”的把握中见深意。西方现代舞常以肌肉的瞬间爆发打破平衡,动作逻辑多呈直线冲击状,如同惊雷破云般直接。当传统哲学渗透其中,舞者的肢体便有了“气脉”:现代舞的跳跃动作会加入道家“冲气以为和”的韵律,腾空时膝盖微屈保留缓冲余地,落地时脚掌先触地再传导至足跟,让爆发力藏于绵柔的弧线中;儒家“克己复礼”的精神转化为动作的内在约束,急速旋转后不是骤然停驻,而是以脊椎的缓慢回正收尾,恰似书法中“笔断意连”的留白。这种重构让肢体语言脱离单纯的情绪外化,每个关节的屈伸都成为对“道器合一”的诠释,使西方现代舞从身体的解放升华为精神的修行【1】。

沈伟的《声希》将“大音希声”的哲思拆解为可触摸的肢体动态。舞者登场时,以足尖为轴的旋转摒弃了西方现代舞惯有的惯性发力,转而用腰腹的“沉气”控制转速,每转半圈便有一次细微的停顿,如同钟摆摆动时的自然喘息。当群舞者形成环形阵列,内侧舞者蜷缩成球状,脊椎的每一节都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向内收紧,肩胛骨内收时带动胸腔微含,仿佛要将自身揉进虚空;外侧舞者则以指尖引领肢体缓缓展开,腋窝打开的角度精确到能容纳一拳空间,腕关节随呼吸轻轻震颤,似有若无的动作比剧烈舞动更显张力。舞台背景的冷光随动作明暗变化,当舞者同时舒展时,光线骤亮却不刺眼,恰如“大象无形”的混沌之境。这种肢体语言不再是西方现代舞式的自我张扬,而是借由“收与放”“显与隐”的博弈,让观众触摸到东方哲学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深邃。

2 萃取武术招式精华,赋予现代舞肢体表达的刚健风骨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剖析,武术招式的“刚健风骨”源于其独特的发力系统——以“腰为轴”的核心驱动模式,配合“节节贯穿”的力传导链条,形成“寸劲爆发”与“绵劲延续”的辩证统一【2】。这种发力逻辑与西方现代舞强调的“核心控制”既有共性又存差异:现代舞的“收缩 - 释放”更侧重肌肉群的对抗性紧张,而武术的“蓄势 - 爆发”则讲究“松而不懈”的弹性控制,如形意拳“三体式”桩功训练中,舞者在看似静止的姿态里始终保持“丹田”与四肢的力线贯通【3】。从文化哲学层面看,武术“止戈为武”的精神内核,能为现代舞肢体注入超越单纯力量展示的人文维度——当现代舞的肢体冲突与武术“后发制人”的智慧相遇,原本宣泄式的动作表达便升华为“刚中寓柔”的东方力量美学,使舞者的每一寸肌肉运动都承载着“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身心修炼传统,最终在舞台上形成兼具爆发力与控制力的刚健肢体语汇。

Sidi Larbi Cherkaoui 与少林寺合作的《舞经》,以三段式结构完成西方现代舞与少林功夫的肢体对话。开篇时,比利时舞者以现代舞标志性的“脊椎螺旋”入场,胸椎与腰椎的交替拧转如同拧麻花般舒展,却在动作顶点突然接入少林“马步桩”的沉髋姿态——膝关节外旋的角度保持现代舞的解剖学张力,而会阴内收、尾椎下坠的发力方式完全遵循“气沉丹田”的武术心法,手掌从现代舞的“开放式摊平”缓缓握成少林拳“凤眼拳”的指节紧扣,将西方舞蹈的空间探索转化为东方武术的内在凝聚。中段群舞对练时,编舞精准捕捉了少林“擒拿”与现代舞“接触即兴”的共通性:当少林武僧以“十字手”锁住舞者手臂,舞者并未采用现代舞常见的挣脱式发力,而是以肩胛骨的“内收外旋”做螺旋形卸力,在现代舞的大幅度肢体缠绕中保持武术“力走弧线”的巧劲,足底“二字钳羊马”的重心转换与足尖点地的现代舞步伐交替,让每一次攻防都兼具舞蹈的流畅性与功夫的实战感。高潮处,舞者突然以现代舞的“飞身鱼跃”冲破武僧的圆形阵列,身体在空中形成的抛物线轨迹里,突然嵌入少林“腾空侧踹”的小腿绷直动作,脚掌触碰到同伴肩膀的刹那,又以现代舞的“顺势翻滚”落地,这种“舒展与刚劲”的瞬间切换,使西方现代舞的肢体延展性与少林功夫的爆发力产生奇妙共振,最终在舞台上凝练出“禅武合一”的空灵气场,让观众从肢体语言的碰撞中,读懂两种文化对“身心合一”的共同追寻。

结语

西方现代舞在中国语境下的创造性重构,从来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或简单的元素叠加。它是道家“阴阳相生”的辩证思维对肌肉爆发的重新编码,是少林“力由脊发”的发力哲学对核心控制的全新诠释,更是“道器合一”的东方智慧对身体表达的深度赋能。从《声希》中似有若无的腕间震颤,到《舞经》里刚柔相济的攻防转换,这些肢体语言的革新证明:当现代舞的自由精神邂逅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既能保留其突破桎梏的先锋性,又能生长出“外显筋骨、内蕴气韵”的民族风骨。这种融合不仅拓展了舞蹈艺术的边界,更在全球化时代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以身体证道”的鲜活范式。

参考文献:

[1] 瞿莉娜 . 西方现代舞与中国古典舞在创作当中的相互借鉴 [J]. 艺术大观 ,2022,(19):100-102.

[2] 张芸瑄 . 议中国古典舞和西方现代舞的差异化与有机结合 [J]. 尚舞 ,2022,(08):62-64.

[3] 吴亚楠 . 浅谈西方现代舞对中国舞蹈创作的冲击 [J]. 戏剧之家 ,2022,(10):136-138.

作者简介:杨钦地(1994.8-),女,汉族,四川人,本科研究方向:现代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