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效能的关系探究

作者

王玮

海南白沙思源实验学校 572800

前言

在信息化的浪潮全面覆盖全球之际,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意义深远的数字化转变。教师身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主体,其信息素养高低直接左右着教学效能的施展程度,并且这还与人才培养的质量紧密相关。信息素养除了包含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本领之外,更全面涵盖其运用数字化工具完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手段、精确评估学习成果的综合能力。伴随“互联网 + 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教师能不能够通过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达成个性化教学,已然变成评判其专业发展情况的关键标准。

一、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教学效能的改善有着紧密关联,而要实现这个过程,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传统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太能满足现今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了。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要求教师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的引导者”以及“资源的整合者”。

比如说,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有一位向来习惯采用“板书加上讲解”方式授课的教师,一开始对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心里是存有担忧的。不过在参加信息化培训之后,她试着把古诗教学和数字化工具相结合,借助动画视频来展现《望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景象,还通过互动平台让学生在网上标注诗句里的关键字词。这样的转变,不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课堂的参与程度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课后阶段,学生借助云平台上传配音朗诵相关作业,与此同时,教师凭借数据分析手段能够迅速知晓班级整体的学习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据这些情况,针对学习的薄弱之处对教学策略加以调整。此实例充分显示出,当教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接纳技术,并对教学的内在逻辑予以重新构建时,所具备的信息素养便能够切实有效地转变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助力。

所以,学校应当通过诸如常态化开展培训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等方式,助力教师牢固树立“技术应当服务于教学核心本质”的理念,促使信息素养成为推动课堂发生实质性变革的内在动力源泉,而非仅仅成为浮于表面、徒有其表的工具简单堆砌。

二、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

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这是增强教学实际效果与效能的关键环节。而借助系统化且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就目前情形来看,一部分教师虽说拥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然而在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以及怎样利用相关数据实现对教学决策的优化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学校以及教育相关部门需要构建起分层级、分阶段的培训体系,以此帮助教师实现从仅仅“会使用技术”向着能够“善于运用技术”的方向迈进。再者,培训的形式方面,务必重视其实践性。像某所中学运用“校本研修 + 微认证”的模式,规定教师在完成培训后,需递交一份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再由教研组予以审核并给出反馈。举例来说,有一位英语教师,从培训过程中汲取了“AI 语音评测”这一工具,进而设计出一节口语课程:学生在跟读单词之后,系统马上生成关于发音准确度的报告,教师就依据这些数据,着重针对学生发音薄弱的音标部分进行辅导。这种将学习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培训方式,能够让教师所具备的信息应用能力迅速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成效。

展望未来,培训还应当聚焦于前沿技术(例如生成式AI、学习分析系统等)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与此同时,构建长效的激励体系,促使教师从“被动接受培训”逐步转变为“主动进行探索”,最终达成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效能

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教育理念以及技术手段更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教师要是仍然坚守陈旧的知识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肯定难以契合现代教育的实际需求。所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乃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以及教学效能的必经之路。终身学习不单单是一种思想观念,更是一种具体的行动实践。它需要教师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接纳改变,借由持续不断的学习,去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技术本领。

终身学习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方式,教师能够借助线上研习(像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基于学校自身开展的教研活动、学术团体间的交流沟通等形式,来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与技术能力。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当构建起相应的激励机制,把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与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塑造出“学了就用,在应用中推动学习”的良好循环状态。唯有将终身学习转变为教师的职业习惯,教师才可以在信息化的大潮中稳稳地站在讲台上,切实达成教学成效的可持续提高。

结语

通过对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效能二者关系的深度钻研,我们能够明确地察觉到信息素养在现代教育里的关键意义。教师不光要具备坚实的学科知识,还得掌握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运用的能力,以便应对逐渐复杂的教学环境。所以说,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理应成为教育培训的重要目的之一。往后的研究还能够进一步探寻信息素养具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在不同教育阶段和各学科中的应用成效,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撑与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龙革,罗秀梅,臧毅飞. 试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自我培养途径 [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55 – 57.

[2] 孙艳.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1.

[3] 谢安邦. 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 教师教育研究,2004(5):8 – 12.

[4] 解月光,姜玉莲 .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分析与思考 [J].电化教育研究,

[5] 陈琴英 . 信息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及培养 [J]. 继续教育研究,2005(2):83 – 85.

[6] 孙汉群 .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 [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13 – 17.

[7] 蔡其勇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6(7)÷7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