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张令华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教师进修学校 41450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明确强调,英语课程的目标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需着重培育其文化意识,着力塑造能够胜任跨文化沟通交流的新时代人才。初中是学生英语学习筑基与文化素养塑形的黄金阶段,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高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紧扣新课标要求,深入探究初中英语教学中培育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可行路径,旨在为优化初中英语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整合科技媒介,激发交际意识
在互联网深度重构信息传播格局的当下,知识获取已从传统单向传递演变为“网状互联”的开放模式。这一变革不仅拓宽了信息流通渠道,更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辟了全新路径。尽管现行教材已尝试融入多元文化元素,但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探索热情,其内容的丰富度与深度仍存在提升空间。对此,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深度挖掘并整合具有教育价值的跨文化学习资源,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素材以沉浸式、可视化的形式融入课堂。例如,在讲解西方节日文化时,通过 VR 技术还原感恩节家庭聚会场景,或利用动画短片拆解万圣节传统习俗,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感知文化差异,激发跨文化交际兴趣。同时,教师可设计基于网络资源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在线图书馆、文化论坛、社交平台等渠道,自主搜集不同国家的礼仪规范、生活方式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为课堂互动与深度探究做好知识储备。以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2《We're Family!》教学为例,在预习环节,教师可创新设计网络探究任务:鼓励学生利用搜索引擎、纪录片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搜集并整理不同国家家庭结构与成员称呼的独特之处。比如,学生既能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深入理解中国人对家庭观念的重视,感受亲昵称呼中蕴含的情感联结,又能通过对比发现西方国家家庭结构相对松散、成员间称呼多使用正式称谓的文化特点,初步构建跨文化认知框架。进入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精心剪辑中国春节阖家团圆、中秋赏月等传统节日的温馨场景,与西方圣诞节互换礼物、感恩节家庭聚餐等视频片段,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文化差异的好奇心。展示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画面细节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这一系列教学设计,让跨文化交际理念自然融入语言学习过程,为后续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1]。
二、优化语言氛围,创造交际平台
针对我国学生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环境缺失问题,教师可从多维度构建沉浸式跨文化语言学习场域。可以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搭建语言应用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戏剧表演,让他们在经典剧目的角色演绎中深度体会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或是创设“模拟联合国会议”“国际商务洽谈”等真实场景对话,引导学生在协商议题、表达观点的过程中,掌握跨文化沟通的礼仪规范与语言策略。此外,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情境营造功能,将英文经典歌曲、奥斯卡获奖影片片段等素材有机融入课堂,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学生不仅能接触到地道的语音语调与表达方式,还能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内涵,实现语言能力与跨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1《Animal Friends》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场景化教学重构课堂生态,将教室打造成充满异域风情的“沉浸式动物园”。提前布置动物模型,用英文标注物种名称、栖息地特征与生活习性,构建多维文化情境。在角色扮演环节,学生分别化身动物园导游与游客,模拟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导游用英语生动讲解:“Welcome to our zoo! These adorable pandas come from China. They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eating bamboo and sleeping.”游客则围绕动物特性提出疑问:“Are they friendly?Do they hibernate in winter? Can wefeed them?”通过一问一答的互动,学生不仅能强化英语听说能力,更能在模拟情境中学习交流习惯,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技巧与表达礼仪,实现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同步提升 [2]。
三、调动对比反思,深化多元认知
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与反思,是深化情感体验、理解文化多元性本质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尝试以他国文化视角展开交流时,能切实体会到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及其合理性,从而逐步养成尊重不同文化、包容差异的素养。为助力学生更系统地认识文化多元性,教师可将思维导图融入教学。课堂上,鼓励学生围绕某一文化主题,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学生可以中心主题发散出分支,分别记录习俗差异,用不同颜色标注文化背后的价值观,通过直观的图形化呈现和对比分析,学生不仅能清晰把握各国文化在价值观、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异同,还能在梳理过程中激发对多元文化的探索热情。这种可视化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筑牢认知根基,帮助他们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流。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Unit7《Will people have robots?》为例 , 教师可通过创设复合情境,将现代科技与古代非遗手工文化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开展跨时空的文化对比与思辨。以“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教学为例,教师可先以智能 3D打印、机器人制造等现代科技短片引入,让学生用英语描述所见技术特点,再展示刺绣、榫卯技艺等非遗手工纪录片,通过双语字幕对比呈现古今工艺制作流程与文化内涵,接着结合思维导图内容,用英语阐述古今工艺文化差异及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价值观念,并以小组辩论形式探讨“传统工艺如何与现代科技融合”,锻炼英语表达能力,更能在文化对比中领悟中国非遗手工蕴含的匠心精神与文化自信。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深度融入英语课堂,促使学生在跨文化思辨中深化对文化多元性的理解,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根基的语言应用能力 [3]。
四、结语
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教育语境下,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育已成为塑造时代新人的关键一环。这项能力不仅决定着学生能否在国际交流中实现无障碍沟通,更深刻影响着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理解、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传承。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拥抱这些创新教学理念,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助力学生成长为既有扎实语言功底,又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人才,为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坚定文化自信注入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范永平 . 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J]. 校园英语 ,2023(3):85-87.
[2] 张蕾 .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2(24):54-55.
[3] 李华 .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2(40):91-95.·361·